豫剧的音乐特点,源自于古老的梆子声腔系统,其板腔体式结构深受清朝时期《歧路灯》和《杞县志》的记载影响。在当时,本地梆子戏在开封、杞县等地风靡一时,与罗戏、卷戏并行,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据艺人传承,这些技艺最早由蒋门、徐门两大家族传授,其中蒋门在朱仙镇,而徐门则在清河集设立科班。
随着时间的流逝,豫剧音乐逐渐形成了地区特色鲜明的艺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以及形成于沙河一带的沙河调,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之处。祥府调与沙河调虽然相近,但统称为豫东调,这种分类方式基于唱腔结构、音韵和语音等方面的一致性。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豫剧唱腔主要分为两大体系:豫东调与豫西调,每一种都具备鲜明的地理文化特色。 象征着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声音基础,豫东调通过假嗓演绎高细声音,并且拥有许多花腔,它展现出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情感色彩。而 象征着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基础,使用真嗓表现出的声大腔圆,以及寒韵(哭腔)的丰富,是粗犷浑厚悲壮深沉情感所在。
这些不同的声音系统,在历史上曾是各自独立发展,不同的地方各有特色,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代艺术家们已经摒弃了这种“门户之见”,开始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使得不同地域之间音乐更趋融合。这也反映出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音乐永恒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