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在其演化的历程中,受到了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韵上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主要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由于受到邻近山东梆子的影响,男声激越高亢、女声活泼跳跃,擅长表演喜剧风格的剧目。而豫西调则保留了秦腔的一些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细分而言:
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是标准的中州正韵。
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又称“东路梆子”或“下路调”,是祥符调传入后形成的一个地方流派,由于邻接鲁南等县,与山东梆子相近,因此咬字较重,被称作“高调梆”。
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又称“西府调”,音色略带秦腔之美,优雅悦耳动听,有着清晰吐字的特点。
象征北部地区,如彰德、怀庆等地,其梆子的声音特别大,即使夜晚静谧时也可从远处听到几里的响亮声音,而弦音低沉,因此被称作“大平調”或「大悠梆」。
至于南阳一带,则种类繁多,其中曲子戏最为盛行,还有越調、道情以及俗名「靠山黉」的表演形式。
在1927年之前河南地区并未出现过女演员,但随着她们逐渐进入舞台,她们的表演逐步发展出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和崔兰田五位著名女伶独具特色,他们分别以激昂奔放(常派)、明快清新(陈派)、刚健明亮(马派)、深沉含蓄(崔派)及细腻委婉(闫派)的方式进行表演。此外,这五位巨匠所代表的是不同的艺术流派,现在他们的事业已经遍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