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济华,男,一级演员,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戏剧功底,在中国戏剧界赢得了盛誉。他于1940年1月出生于上海,并且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4年,他进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后更名为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并专注于小生这一角色。
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史济华先师从徐派演员,再转向范派。他的表演技巧全面发展,唱腔、做作都极具特色。在音质上,他擅长运用醇厚的声音与广阔的音域,与女主角合唱同调,这在当时的解放后时代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此外,他在组织和掌握唱腔技法方面也有着不俗的造诣。
1960年的作品《十一郎》成为了他崭露头角的一个标志性角色,该作品以文武兼备而闻名,对推动男女合演的一大步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多家报刊,如《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戏剧》,均对他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将他塑造成了一位解放后观众能够欣赏到的优质男声歌手。
除了文武小生的精彩表现之外,史济华还展现出了其在丑角类别中的高超技艺。他曾扮演《盗银壶》中的武丑、《色官审案》中的官丑,以及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的外国角色马伏里奥,这些表现在幽默和夸张上都颇受欢迎。
史济华所扮 演过的人物包括《十一郎》的穆玉玑、《祥林嫂》的贺老六、《第十二夜》的马伏里奥、《凄凉辽宫月》的赵唯一以及《色官审案》的郑则清等。在电影作品如《祥林嫂》(宽银幕版)中饰贺老六、电视艺术片《秦淮烟云》中饰钱牧斋,以及电视连续劇如《濟公智破無頭案》(又称“无头奇案”)及「深夜大搜捕」中担任配角或主角,都展示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艺术魅力。
此外,他曾担任过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以及三届至四届上海市文代會代表,並荣获了多个奖项,如首届青年会演最佳青年男役奖(1959)、首届戲劇節優秀藝術工作者獎(1981)、第三屆戲劇節最佳配角獎及花冠獎、三新杯优秀導師獎以及第一屆白玉蘭戲劇表現優秀領銜人物獎(1989)。
总之,通过一系列杰出的个人创作和社会认可,史济华成为了20世纪中国越剧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其影响力跨越时间与空间,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