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演绎中,有些经常被运用的“赋子”经过多次演出,逐渐发展成为观众喜爱的、相对固定的唱词或道白,这些内容紧扣剧情和人物心理,充满生动感染力,便被称为“肉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精心传承,其唱词道白已经定型,缺少它们便不再完整。将这些元素移植到其他戏曲中就显得格外突兀,因此,“十八相送”和“楼台会”成为了《梁祝》的标志性部分,被视作不可或缺的“肉子戏”。每当上演《梁祝》,这些固定段落必须按照既定的形式呈现,而不能随意变通,以免遭受观众嘲讽。在越剧科班中,对艺人们进行授徒传艺,不仅教授一般性的表演技巧,还要灌输一系列经典的“肉子戏”,以助艺人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