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世忠越剧教师缅怀吕瑞英与王文娟的物品记忆

在我家,戏曲的气息就像空气一样浓郁。我从小就被这股旋律深深吸引,四个哥哥都是戏曲界的知名人士,我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个舞台。我的大哥贺国忠是“甬剧皇帝”,二哥贺仁忠参与创办了浙江越剧院,而三哥贺孝忠则是一位杰出的越剧作曲家。五弟和六弟也都曾在专业的越剧团队中工作过。

十四岁时,我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1957年,我加入了浙江越剧一团担任主胡,并于次年进入浙江戏曲学校开始我的教学生涯。在那段时间里,也遭遇了一些挑战,被下放到乡村,但1975年,我又回到了讲台,在浙江艺术学校(现在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任教。

退休后,即便我不再频繁上台演出,但依旧继续着对戏曲音乐教育工作的热情。我专注于研究男女对唱中的“移调声腔”法,这种独特风格被称为“黄龙洞风格”,受到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等人的高度评价。我一生创作了近70部作品,为越剧界增添了一抹色彩。

我有幸培养出了许多著名演员,如吴凤花、吴素英、陈晓红和陈飞,以及40多位国家一级演员,还有刘建宽这样的一级作曲家和陈云雄这样的主胡,他们都曾是我学生。此外,还有数百名新晋的越剧人才,都因为我的指导成长起来。当我去世之日,仍在给他们上课,分享最后一次《陆文龙》的唱段。那天,有一个叫季轶君的小伙子坐在前排,他是个问题少年,但师父没有放弃他,最终他成功改掉了坏毛病,现在成为新一代的舞台上的精英之一。

2014年的那个夏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死后,都留下的是我对这门艺术无尽敬意和热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