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初期,越剧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在浙江嵊县流行,其前身为落地唱书。这些艺术家大多是男性农民兼艺人,他们的曲调遵循着特定的音阶,而没有弦乐伴奏。他们主要演出的是民间戏剧,在浙江东部的乡镇地区进行表演。
1910年,小歌团进入了杭州,1917年来到了上海。在1920年代初期,越剧开始使用丝弦伴奏,这种音乐形式被称为“正宫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女性演员,她们也参与了越剧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早期,越剧中出现了更多女性角色。这一时期除了男女班,还有混合性别表演。在这期间,最著名的演员包括时银华、赵瑞华、王兴华和姚水娟,被誉为越剧四大美声。她们吸收文化人参与到越剧改革中,被称为“改良文艺戏”。
1942年10月,袁雪芬组织了一次全面的越剧改革,被称为“新越劇”。这一改革标志着编曲更加完整,无需依赖银幕。而大部分内容反封建主义、揭露社会黑暗,并弘扬爱国主义思想。1946年5月,一部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戏首次上映,这标志着 越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对于歌唱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新越劇》的实践拓展了表现内容,并创造出了柔和哀婉的声音,如“尺音室”和“弦下室”,成为后来的主旋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此外,对于表演方面,也学习从戏剧和电影中学习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以及昆曲京绣优美舞姿与套路动作,以新角色的创作为基点形成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最后,在舞台艺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彩色灯光、音响及油彩化妆等元素,使得服装设计也变得更加典雅精致,与整体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新越劇”的正式艺术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不仅吸引家庭主妇,也迎来了工厂工人、中学生等群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