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1年9月至1922年的某个时间点,男伶们开始将绍兴文戏称为“越剧”,而这段历史时期被划分为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越剧成熟的标志,也是男伶鼎盛、女伶初步发展的关键阶段。
绍兴文戏之名由来
小歌班在上海奋斗了近五年,从茶馆演出到中等戏院,这个来自浙江嵊县新兴剧种吸引了人们的关注。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小歌班在第一戏院演出,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登“绍興文戲”一词。这名字源于与嵊县隶属于同一府下的绍興大班相比,小歌班以家庭伦理、儿女情爱为主,而非武打戏,因此被冠以“紹興文戲”的称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紹興戲”、“小歌班”、“德笃班”等名称也曾出现,但最终确定下来的是“紹興文戲”。此名称既体现了其艺术特点,又避免与其他已有声誉更高的地区所代表的劇種混淆。
男科营造佳话
1919年,在嵊县潭遏村成立了阿根师傅执教的男科营养学校,不计报酬,不怕辛劳地招收十多名少年艺人,进行教学。在那里培育出了金桂芳(后加入浙东四明山根据地社教工作队)、癞头和尚(著名丑角)以及袁宝老、施桂老等知名演员。
20年代初,由喻传海执教的小学科举办,并培养出了张荣标、二朵花张小林及张积明等人。此外,还有章村路科举办,由竺世标执教,与黄培仁在崇仁黄家村开设男子科皆有各自独特特色,并孕育了一批新星。这些教育机构不断涌现,使得嵊县成为培养优秀艺人的摇篮,他们逐渐进入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展露才华,为越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女士们登台
尽管如此,到了30年代初期,女子表演者开始崭露头角。她们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最终赢得观众青睐。1931年12月,王杏花带领越新舞台来到上海,她们先是在茶楼上表演,然后逐渐扩展到正规剧场。此后,有更多女性艺术家,如程苗仙领导的大型女子团体,以及徐玉兰、汪笑贞领导的一些较小规模团体,也纷纷踏上了上海舞台,为当地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她们并不仅限于扮演一些传统角色,而是勇敢尝试创新,以自身独有的魅力吸引观众。她们对角色深入理解,对音乐节奏也有着极高的情感共鸣,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让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而这种变化也促使原本只接受男性参与表演的人群重新审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将其看作是一种可以被所有人共同欣赏和参与的事物。
综上所述,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之前,是一个转折点,一方面是因为女性艺术家的崛起,他们凭借自身独特的声音和风格赢得了公众的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男性艺人的意志衰退,以及缺乏对未来的规划,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导致后继无人。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加速了男性阵容衰落,同时促进了女性力量增强,使得越剧走向了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其中包含更多多样化的声音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