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琳,作为中国越剧的杰出演员,她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8年12月,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张丽琳诞生了。1954年,她怀揣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踏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在那里,她不仅学习到了扎实的表演技巧,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
1955年,张丽琳转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这里是她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她选择了旦角这一角色类型,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勇敢而又重要的选择。在这里,她开始接触到更多关于戏剧创作和表演艺术的问题,不断地探索自己在舞台上的位置。
1959年毕业后,张丽琳进入了上海越剧院,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在这里,她有机会与一批优秀的导师合作,与同行交流心得,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参与并主演了一些经典作品,如《盘夫索夫》、《碧玉簪》等,以她的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手法,让这些角色活灵活现。
除了传统作品之外,张丽琳也积极尝试现代戏,如《迎新曲》,这部作品在1965年的汇报演出中,更是引起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大力肯定。这份荣誉,对于一个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是无比鼓舞人心的一记掌声。
随后,在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对她来说是一个宝贵机会。她亲聆梅兰芳、荀慧生、俞振飞等大师讲课,并从汉剧名 演者陈伯华学《柜中缘》,晋剧名 演者王秀兰学《表花》,这些都是她宝贵的人生财富。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磨砺,张丽琳成为了一位享誉业界的人物,其声音如诗如画,每一次唱腔都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在《红松林》的“读信”唱腔,它被灌制成唱片发行,使她的名字更加响亮于世间。此外,《迎新曲》的成功,也为她赢得了更多赞誉,从而巩固了她的艺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