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缘越剧情感共鸣之旅

在1921年9月至1922年,绍兴文戏的演变为男班艺人开始将其称为绍兴文戏。这一时期,嵊县施家岙村设立了第一个女班,从3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女班出现,这段时期被称作绍兴文戏时期。该时期是越剧成熟的标志、男班鼎盛的时代和女班发展的起点。

绍兴文戏这一名称由来颇有趣味。在上海的小歌班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从茶馆演出逐渐升级到中等戏院演出,这个来自浙江嵊县的新兴剧种逐渐引起人们关注。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小歌班在第一戏院首次亮相,当天,《新闻报》上刊登了“绍兴文戏”这一名称。

与大型的绍興大班相比,小歌班更侧重于家庭伦理和儿女情爱,而非社稷江山的大事。因此,便冠名“绍興文戲”。当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等人以“越郡班紹興戲團”名义进入大世界后,老板黄楚九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好,最终决定定名为“紹興戲”,但考虑到可能与已有的聲譽混淆,又改回小歌番,但这也让人感到与其声誉和地位不符。最后,在马潮水等人的建议下,决定用“紹興文戲”作为正式名称,并于8月23日通过《申報》的广告栏宣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歌番自身发展所致,其艺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在1919年成立了伴奏乐队后,用丝弦伴奏替代原来的口技助唱,使得艺术整体更加精致雅观,因此,“丝弦伴奏之‘文’也是此剧种取名依据之一”。

男伶们则是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同时勇于创新的结果。在嵊县,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教室,不断培养新一代人才,如金桂芳(后加入浙东四明山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工作队)以及癞头和尚(著名小丑)。而喻传海执教的一些科举学校,则培养出了张荣标、二朵花,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伶人。而章村路科举学校由竺世标执教,有竺梅汀、李万荣等学生。此外,还有黄培仁执教的一些科举学校,也产生了一批优秀人才。

在上海方面,男子绍兴文戏达到鼎盛,一直持续至1937年。这期间,他們於各大劇院如新化园、中爱乡潭遏村、大世界游乐场、新世界游乐场、小世界游乐场、先施乐园、大千世界游乐场、高兴楼、大华楼、大同楼、升平歌舞台及凤仪戏院进行表演。他們包括袁生木、三阿顺、一群標、三云標及維永支隊伍,這些都是嵊縣最著稱的人才集结體。他們通過巡迴演出深受觀眾喜愛。

然而,在30年代初,以王杏花為首的一支女子曲藝團進入上海市場,此後女子曲藝開始成為主流,這對男性曲藝表現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並且導致男性曲藝表現走向衰退。這種趨勢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里持續發展,因為女性曲藝團體繼續擴展他們的地盤並獲得更多支持與關注。

隨著時間推移,這場競爭最終導致男性角色從主要角色的位置被女性角色的崛起所取代。但是,這也代表了一個時代變革,也是越劇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展示了女性如何從過去封建社會中的邊緣位置走向中心,並且獲得公認與尊重。她們以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吸引了廣泛觀眾,並贏得了一席之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