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里,越剧从嵊县的小歌班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是当地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是男性农民兼艺人,他们的曲调遵循传统唱本中的调子,没有弦乐伴奏,而戏剧内容主要是来自民间的小型乡镇表演。到了1920年代,越剧开始采用丝弦伴奏,并出现了女性演员加入,这一时期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嵊县开设了第一个女子班,并于1938年由著名演员姚水娟推动改革,被称为“改良文艺戏”。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演员包括时银华、赵瑞华、王兴华和姚水娟,他们被尊称为越剧四大发起者。此外,还有朱素娥、涂兴华和李艳芳等较年轻但崭露头角的新星。在文学方面,有范蠡、文仲、胡志飞等人的作品对越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2年的“新越剧”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改革强调完整故事线条,不再使用银幕制度,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现实问题,如反封建主义和揭露社会黑暗面。此外,“新越剧”还融入了一些爱国主义元素。1946年的一场鲁迅小说《祝福》的舞台表现标志着这一改革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周恩来的支持也极大地促进了这个过程。
在音乐方面,“新越剧”的创作取得显著成就,如袁雪芬和范瑞娟所创作的一些曲目成为后来主旋律并形成独特风格。在表演技巧上,则吸取京剧及昆曲中的优点,以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而舞台设计则更加注重立体布景彩灯音响以及化妆服装设计,使得整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上海解放前的政治环境变化,一些大型戏院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革新,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