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
不久,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堂幕上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剧进入了女子改良文戏时期。在这一阶段,越剧舞台上的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逐渐成为主流,如1938年秋,由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大型排练团,在天香戏院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这些都采用了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
然而,这种布景也有其不足,如重叠现象以及与演员表演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因此,一些更实用的立体硬片布景开始被采纳,如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时装戏《蒋老五殉情记》,该剧使用了设计韩庾仙、灯光经纬、布景张光辉创造的大型硬面道具,使得连续63场保持高水平表演,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的几年里,不同艺术家对待硬卡板背景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如何使硬卡板背景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有效地表现古典风格。这一过程中,对于更加精细化处理及创新性的追求是不断加强的一个趋势,比如袁雪芬提出的“新风”、“新派”概念,以及她在大来劇場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工作,都为当时越劇界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
到1945年,大来劇場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地道内行系统,其代表作包括《雨夜惊梦》(由洪钧编导)、《孝女复仇》(由袁雪芬编导)等作品,其中以《孝女复仇》的设计最为著称,该作品大量运用传统建筑元素,同时保留开阔宽畅的手法,使得每个角落都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最后,在1946年的《琵琶记》中,更是通过幻想派布景展现出了其独特魅力,无论是在色彩变化还是形状变换方面,都展示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意和技术创新,为后来的更多实验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