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这些元素的运用和摆放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不久,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图案纹样,一般都比较华丽、花哨,具有鲜明的装饰性。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了女子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改良新戏的不断面世,越剧舞台上逐渐出现了一些仿自文明戏的软幕布景。在1938年秋,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并开始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这一趋势很快被其他戏班所跟随。当时称这种布景为值班布景,也有人据其形式而戏称之为拉洋片。
然而,这些软幕布景也存在不足,如重叠现象以及和演员表演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因此,一些团体开始尝试采用话剧舞台上的立体布景。在1941年7月,上演《雷雨》及《黄陆缘》,使用了木框和三夹板制成的立体式门窗开创了写实型硬片布景。这类硬场设计比软幕更能吸引观众,因此迅速推广并日趋发展。
此后,一些越剧戏班模仿京剧搞起机关布景,如《贤媳妇》的末一幕之克罗米硬堂布景十分伟大,而民乐大戏院上演《后本梁武帝》的机关 布 景层出不穷,最终使得观众惊奇而欣喜不已。
1942年10月,由袁雪芬主持的大来剧场进行改革,她聘请编导和舞美设计人员明确了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装置、舞台监督等门类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立了舞台美术在越劇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她邀请韩义作为首个完整负责整部作品从化妆到道具灯光设计的人才,对越劇从化妆服装到道具灯光设备进行全面革新,使得第一出改革后的新戲《古庙冤魂》的现场表现获得巨大成功,为引进电影话剧风格加强彩排过程中对每个细节严格把控奠定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大来劇場每出新的戲,其風格樣式都由編導與藝術設計人員共同商討並納入導演總體構思,加強了舞臺美術在戲曲界的地位與作用。此外,這段時期對於西洋戲劇寫實風格對傳統戲曲影響力深刻,不僅是因為借鑒西方技術,更是在尋求如何將兩種不同的藝術語言相結合創造新的表現方式。
然而,這種過程中也遇到了挑戰,比如電影話劇寫實風格難免會削弱戲曲固有的虛擬性與可變性來迎合寫實性的做法,但隨著時間發展,大來劇場始終堅持以傳統為基礎,用現代手法進行創新,使得這段歷史成為後人研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