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台美术的历史沿革人物与越剧名叫什么的探究

当越剧初入上海,舞台装饰简陋,只有几件未经装饰的桌椅,以迎合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品。这些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摆放方式主要模仿京剧、绍剧等其他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布置形式。不久,舞台后侧出现了悬挂的堂幕,以增添舞台环境的美化。这些堂幕多采用苏绣、顾绣中的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候还会绣上主要演员或戏班名,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台等。

这类私房行头大都属于个人所有,而科班行头则归戏班所有。也有演员在私房物品中使用象征意义的图案来告诉观众某人正在表演,如马樟花曾有一幅描绘马和猴子的图案,其意为“马上封侯”,吉祥之兆。

30年代末期,越剧进入女子改良文戏时期,与此同时,一些新式布景也逐渐出现,比如1938年秋季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在天香戏院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他们开始使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这一变化引起了其他戏班的效仿。当时上海戏剧界称这种布景为值班布景,也有人因其形式而称之为拉洋片。

随着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剧场或戏班准备十多个不同场面软幕布景片。此外,不仅如此,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重叠现象以及与实物道具及演员表演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1939年下半年起,一些越剧团体开始尝试采用话剧风格的立体布景。在同年7月,施银花、屠杏花领导第一舞台在大中华戲院进行時裝戲《雷雨》的表演,以及根据上海社会新闻编写的一部《黄陆缘》(又名《黄慧如与陆根荣》),他们首次使用木框三夹板制成的地板窗户开创了具有三面墙意识写实硬片布景。这类新的布景形式比软幕更能吸引观众,因此迅速推广并日益发展。尤其是1940年的10月份,由姚水娟、李艳芳主唱的小说改编劇本《蒋老五殉情记》,以韩庾仙设计得出的高水平美术作品取得巨大的成功,该作连续63場成為歷史上的最高紀錄。此後,又有馬樞華與袁雪芬領銜主唱劇目《恒娘》,連續64場成為另一項紀錄,這些創舉對於將來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越劇團體開始模仿話劇設置机关牆,並且進行各種特殊效果如闪电机关,這使得觀眾感到驚奇不已。在這個時期,对于越劇從事者来说形成了一個觀念,即要進行時裝戲,就需要配備相應設備。而由於這樣的心態導致了一系列變革,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改善服飾設計;強調寫實性;採用更多現代技術(例如聚光燈)以增加視覺效果;並且試圖融合更多西方戲曲元素(例如機關)。

然而,這種轉變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過度依賴現代技術可能會破壞傳統戲曲的一部分特色。但是,他們仍然試圖找到平衡點,使得他們既能維持傳統,又能適應時代發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