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桑园访妻越剧选段算命的背后不藏着越剧导演的历史发展吗

让我们一起探索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再到新越剧时期,编导制的演变和发展。

一、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越剧的演变

在小歌班和绍兴文戏时期,越剧没有固定文学剧本,只有一个分场提纲,每场记录着人物、行当和中心情节。派场师傅将故事梗概、人物介绍说给艺人听,然后由艺人记住上下场及服装道具,上台即兴表演。这一阶段,派场师傅起到了串联全剧的作用,他们通常是经验丰富的男班艺人。

二、女子越剧初期的导演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由于女班艺人的努力与男班带教,以及老戏师傅们传授技巧,当时被称为“老戏师傅”的女孩逐渐成长为女子科班或说戏师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编导功能已经开始体现出来。

三、新 越 剧 时 期 的 编 导 制

1942年10月后,袁雪芬对女子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将成立以编、导、音、美等主创人员为主的剧务部,并废除路头戏,这标志着新 越 剧 时 期 的 编 导 制 形成。代表作如《古庙冤魂》、《断肠人》等,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新的技术,如油彩化妆、新式服装和立体布景。

四、二战后的舞台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发展

解放后,对于导演队伍培养以及提高素质政府给予重视。此外,还通过讲习班座谈会提高水平。在华东戲曲觀摩會中设立導演獎,这是首次設立單獨為導演設獎,以此強調導演的地位與重要性。在上海戲劇學院開辦進修課程,這些都對於提升導演水平產生了積極影響。

五、大量优秀作品与斯坦尼理论学习

在五六十年代,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同时也出现了对斯坦尼理论学习的情况。这不仅是在50年代初向苏联学习的大气候影响,也反映出中国民族戏曲结合西方现代话劇理念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例如,从1956年至1960年间连续举办3届戲曲編導進修 班,以及随后的4届導 演進修 班,都进一步强调了对斯坦尼理论指导下的高层次实践。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