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越剧导演的历史发展不包含越剧第一碗白鲞红炖天堂肉这一美妙章节吗

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再到新越剧时期,演出的路线和形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我们来看看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在小歌班和绍兴文戏时期,演出并没有固定文学剧本,而是一种依据提纲即兴表演的形式。派场师傅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负责将故事梗概转化为路头戏脚本,并分配角色的行当。此时,男班艺人如马潮水、王永春等担任主导角色,也参与说戏和分派角色。在20年代产生至30年代兴起的绍兴文戏女班,由男班艺人带教而成,其中有些女艺人甚至成为女子科班或女子戏班中的教鞋师傅或说鞋师傅(即派场师傅)。

随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绍兴文戏女班的勃兴,以及对演出进行改良,姚水娟、施银花等女艺人开始约请文人及其他艺术家编导新戲,同时引入新的表现手法,如绘画软景灯光与立体布景音响效果。当时编剧与导演往往兼顾两职位,在编写剧本同时也负责排练指导。

1942年10月后,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推出了新 越 剧,对女子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并成立了以编、导、音、美为主创人员组成的剧务部,这标志着正式建立了编导制。此后,每个团队通常设有三名以上编曲人员、三名以上助理、二名以上副导员、一名主要导员。而40年代中叶以后,以话劇界及電影界的人才為主體的大型團隊逐漸形成,這些導師帶來了話劇與電影藝術創作方式對越劇表現力的影響,使得越劇舞台藝術更加多元化。

五六十年代上海越劇界接待解放後,更上一層樓,不僅將編導制度完善,更重視導演人才培養與提高導遊素質。在此期间,一系列讲习会座谈会提高了导演水平,还设立了首届地方戲研究生学习大会以及华东地区观摩展览大会中的独特奖项——最佳導演獎。文化革命之后,即使是在艰苦环境下,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仍然被培养出来,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