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刚进入上海时期,舞台装置简陋,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这些元素的运用和布置调度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
不久,舞台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图案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剧,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台等。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女子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改良新戏的不断面世,越剧舞台上逐渐出现一些仿自文明戏的软幕布景,如1938年秋,由姚水娟与竺素娟领衔的越吟舞台,在天香戏院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已开始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
当时,一些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剧场或戲班常备有十多堂景物环境各自不同的软幕布景片。然而,这种布景也有其不足,如重叠现象以及与演员表演之间不协调现象。在这背景下,一些越剧团体开始尝试采用话劇舞臺上的立體布景,并逐渐形成了一要演時裝戲需要配備硬件場地設施的心態。
1940年10月,由姚水娟與李艷芳領衔排練時裝戲《蒋老五殉情記》,該劇創造連續63場之最高紀錄,其後,《恒娘》的連續64場更是打破了紀錄。此後,不同團體推出了各種新型硬件場地設施,使得這一風潮日趨發展。
1941年,有些團體開始模仿京劇搞起機關布景,而《贤媳妇》(由赵瑞花、王水花、徐玉兰主演)一劇,以令人惊奇的大量机关而闻名。当时,这样的创新被认为是对话剧技术部门搬进来的大胆尝试之一,也为将来产生更多创新的方向奠定基础。
1942年10月,由袁雪芬主持成立的大来劇團,对於西洋話劇及電影中的寫實技術進行了大量吸收與融合,並對於傳統戲曲表現方式進行了深入改革。她聘请韓義為首位專業化妝師,他對於每個角色的服飾設計都非常精心,並且對於整個戲曲藝術風格進行了全面性的革新。
隨著時間의推移,這些創新的元素進一步融入到了越劇中,使得它們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而這一切,都源自于過去那些勇于探索、新颖想法的人们,他们無畏地跨出傳統框架,用自己的眼界去重新诠释古典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宝贵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