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越剧刚开始进入这个城市时,其舞台装置简陋得只能摆放几件未经装饰的桌椅。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审美要求,舞台上逐渐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品。这些装饰和桌椅布置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种搭配形式。
不久,舞台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用以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图案多采用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有时还会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或艺名,以示某位艺人或某个戏班在此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时装戏《蒋老五殉情记》一剧中采用了硬景片立体布景,这种布景形式很快被其他越剧戏班所接受并发展起来。这标志着越剧大量使用立体硬片布景的一段热潮,也为后来的越剧改革奠定了基础。
1941年,姚水娟在龙门大戏院排演时装戏《大家庭》时,请来了话剧和电影界的人才,对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并第一次将话剧技术搬进到了越劇之中。
到1942年10月,由袁雪芬主持的大来剧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她聘请编导和舞美设计人员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立了舞台美术在 越劇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大来剧场每出新戲都注重商讨确定并纳入导演构思,加强了舞台美术的地位。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物如袁雪芬韩义他们对舞台美术产生过深远影响,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创新,为现代越劇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