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台美术的历史沿革与王文娟演唱越剧集锦人物场景

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台上一般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在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上,则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

不久,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即京剧舞台上所称之守旧),以装饰美化舞表环境。桌围及堂幕上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剧,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院等。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了女子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改良新戏的不断面世,越剧舞台上逐渐出现一些仿自文明戏的软幕布景,如1938年秋,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院,在天香戏院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其中就开始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

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时装戏《蒋老五殉情记》一剧,该曲首次在报纸广告中署名,是越劇美術人員報紙廣告署名之開端。该劇創造連續63場以上座紀錄,並引起其他戲班纷纷效仿。

1941年袁雪芬在大来大戲院进行改革,她聘请编导和dance design人员明确了编制设计师地位,并于1942年邀请韩义为dance design师,他对每个元素都进行革新,从化妆到服饰再到道具灯光等门类,都进行全面开拓改革后的第一出戲《古庙冤魂》,使用抢景技术快速变换背景,使得现代设备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为现代版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袁雪芬主持下的雪声劇團成立後,其注重與戲曲表現整合統一,因此其作品如《孝女復仇》,大量運用傳統古典建築構架與裝飾物,但同時也保留表現區域開闊,使得藝員能夠自由發揮。此外,《梁祝哀史》的特殊空间設計也維持了一致性與連續性,而《琵琶記》的幻想派布景則通過不同色彩燈光投射來變換形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