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刚进入上海时期,舞台装置简陋,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以模仿京、绍等剧种传统老戏的布置形式。不久,悬挂堂幕(绣幔)出现在舞台后侧,以美化舞台环境。这些表象多取自苏绣、顾绣,有时还会绣演员姓名或戏班名,如白玉梅和越升舞台。
随着30年代后期的改良文戏时期,越剧舞台逐渐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如1938年秋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在天香戏院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这些新式布景引起其他戏班纷纷仿效。某些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剧场或戏班备有十多堂不同的软幕布景片,但也存在重叠现象和不协调问题。
1939年下半年,一些越剧团体开始尝试使用立体布景,如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第一舞台在大中华戏院演出时装戏《雷雨》,运用木框三夹板制成门窗开创了写实型硬片布景。这一趋势很快在各个越剧戲班中推广,并日趋发展。
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时装戏《蒋老五殉情记》,以韩庾仙设计之为首次公开署名于报纸广告中。该劇創造連續63場以上座紀錄。此後,《恒娘》(马樟花主演)、《啼笑因缘》(姚水娟主演)、《魂断蓝桥》(李艳芳主演)等劇都因为注重并讲究舞台美术而获得成功。
1941年,姚水娟请来话剧电影界人士对布景灯光服装效果进行改良。在此基础上,一些越剧戲班模仿京剧搞起机关布景,而民乐大戲院上的《后本梁武帝》則以噱头颇多机关布景闻名,比如林黛英变蟒蛇自动开口且通过扬声喇叭唱歌,全场哄然。
1942年10月袁雪芬开始改革,她聘请编导和舞美设计人员明确了编导地位并确立了重要的地位。她邀请韩义作为首位专业化作家的设计师,对从化装到道具灯光进行革新,为新 越 剧 dancedance全面开拓道路。而改革后的第一出戲 《古庙冤魂》,使用抢景方法快速变换背景,加强了及时间性表现力的展现。
至1943年的聚光灯应用于更好照明,使得表現更加生動,同时使用不同色彩改变光源气氛,使得环境变化更加细腻。在这个時期,由於電影話劇影響導致了一種將西洋寫實描繪搬入傳統戲曲中的做法,這可能會造成不協調現象並削弱原有的虛擬性與可變性。
從袁雪芬領導下的雪聲劇團開始,他們強調藝術設計與戲曲表現間相互融合。他們對於古裝家庭悲喜劇 《孝女復仇》的設計力求與故事風格相契合,大量運用傳統建築元素來營造深遠而優雅的情境,並保持表達自由使得藝人能夠舒展發揮這個時候獲得好評,也對後來典雅風格形成產生一定影響。而最後,在琵琶記分為五幕十六場,用幻想派設計創造一個可以變換形狀的大琵琶,不僅展示其獨特之處,也體現了傳統戲曲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