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台美术的历史沿革与人物赵志刚冤狱事件的演唱情结

在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简陋,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这些装饰和布置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的传统老戏形式。不久,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以美化舞台环境。桌围及堂幕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时装戏《蒋老五殉情记》一剧,是年10月9日新闻报广告上登载着:设计韩庾仙、灯光经纬、布景张光辉。这是越剧舞美人员在报上广告中署名之开端。由于新颖表演,该剧创造了连演63场的越剧上座最高纪录。

1941年,姚水娟在龙门大戏院排演时装戏《大家庭》请来了话剧和电影界的人,对布景、灯光进行改良。有人曾对这些剧目的舞台美术这样评价道:特制立体布景,配备艺术灯光,一切都把话剧演出的技术部门搬进来了。

从此,一些越劇戲班也模仿京劇搞起机关布景,如老闸大戲院的《賢媳婦》(由趙瑞花、王水花、徐玉蘭主演)一劇,就以令人驚奇的閃電機關而聞名。当時戲劇報刊稱,该劇末一幕之克羅米硬堂布景十分偉大。而民樂大戲院上演的《後本梁武帝》一劇,则是全劇噱頭颇多,機關布景層出不穩,使觀眾驚奇而欣喜不已。(1941年10月19日《越劇日報》煜莺《〈梁武帝〉開運盛況》)

1942年10月,由袁雪芬開始進行越劇改革。她聘請了編導和舞美設計人員等,並明確了編輯、一導、二畫、三裝四聲各門類,在舞台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从而確立了舞台美術在越劇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由於電影話題創作手段,都將西洋戲曲寫實風格生搬硬套到越擊場上來,這就難免會出現調適現象,即用削弱戲曲表現固有的虛擬性與可變性來迁就場上的寫實風格。此外還存在使用過多西洋式裝飾物品影響傳統文化風貌的情況。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又有一些人對於如何結合傳統與現代進行探索和實踐。

隨著時間推移,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同时保持着独特性的发展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物如赵志刚,他因冤狱遭受迫害,但他的声音依然被记录下来,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心灵共鸣,这也是一个关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正义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 越讲述故事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它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深刻反映出来的情感力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