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雨水滴答作响的夜晚,1948年,玉兰剧团在明星大戏院的舞台上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然而,这个故事并非关于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是关于背后隐藏着的人性光辉和社会矛盾。就在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剧团内部长期积累的劳资纠纷推向了高潮。
当时,前、后台老板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演职员工辛勤付出的汗水,将票价一路上涨,却没有分一杯羹给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人们。这不仅激起了员工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也引发了与他们领导层之间尖锐对立。张春帆这个后台老板,他手下那群流氓打手似乎也看到了机会,他们开始蠢蠢欲动,企图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某天,当吴琛、韩义和石景山等剧务部人员正忙于准备即将到来的演出时,那些流氓包围了他们所在的地方,以恶劣的手段试图殴打这些无辜者。但就在这一刻,一道神秘的声音穿透了喧嚣,它来自几辆警方装甲车(上海人称之为飞行堡垒)的呼啸声中。这几辆装甲车载着荷枪实弹的官兵迅速而沉稳地赶来,将戏院团团围住。一位身穿官服模样的男子冲进戏院,大声吆喝:“谁敢动一动吴琛先生,我就不客气。”他摆出了要抓人的姿态,那股气势让所有人都心惊胆战,从此张春帆再也不敢轻视吴琛。
那么,这次警方为什么会如此果断地介入呢?原来,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叫徐松年的青年有关。在1938年,当时的吴琛担任生活书店衡阳支店经理的时候,他经常帮助抗日爱国青年,其中包括一个名叫徐松年的青年。当时徐松年因为资金链断裂,在衡阳陷入困境,但他并未放弃希望,而是在得到吴琛的大力支持之后,最终成为了装甲部队的一名团长。在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他带领他的部队调往上海,并编成了上海市局机动车大队。
胜利后的日子里,徐松年从未忘记过当年的恩情。他找到了龙门戏院会晤吴琛,并给予他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若有难处,只需一通电话,我必定赶来助你。”这次事件发生时,Wu Chunyan得知情况危急,便立刻拨打那熟悉而充满力量的声音,让接听者的名字成为历史——这是“调动飞行堡垒”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