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十年制人才培养结硕果

上海越剧新生代表演的《红楼梦》剧照

从今年4月开始,一场辗转7个城市、跨越3个月共24场的越剧巡演,近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落下帷幕。4台剧目涵盖传统经典和现代改编作品,小生、青衣、花旦、花衫、老旦、老生行当齐全,涉及袁派、范派、徐派、王派、尹派、傅派、吕派等众多流派,展示了一个教学模式十年耕耘的育人成果,同时也展现了越剧新生代演员的青春风貌。

这是上海越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办学的首届越剧本科班巡演。从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到完成“6 + 4”中专到本科十年一贯制的成建制教学、毕业后全部进入上海越剧院,上海越剧第十代传人用《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中君子》《家》等经典剧目迎来了他们的蓓蕾初绽、越苑新声。他们是全国地方戏剧种唯一的十年制本科毕业生,也是第一批成建制体系——涵盖几乎所有越剧行当,能够独立排演呈现完整剧目而培养的年轻一代。他们都是“90后”,年龄在20岁到23岁之间。

“我们把接力棒交到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交到了上海越剧院,希望孩子们能够创出一个越剧的新时代。”结束北京的演出后,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说。“我们希望能够尽快为他们制定一个中短期3到5年、长期5到8年的培养和演出创作规划,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上海越剧院常务副院长梁弘钧不无欣慰。

十年“成建制”培养,育出越剧第十代

2007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招收了近60名越剧学生; 2013年,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越剧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从中选拔20名学生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进行本科教育培养,其中有小生9名、青衣2名、花旦4名、花衫1名、老旦2名、老生2名。

“这是院、团合作,资源共享,育人和用人紧密衔接的一个班。”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黄暾炜介绍,在联合招生之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越剧院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安排教学演出实践和剧目的创作创新,把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精准对接,为此专门联合建立了实训基地。

在培养过程中,上海越剧院副院长、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全面负责教育培训工作。期间,上海越剧院先后派出袁东、裴燕、卢伟强、李萍、汪秀月、张秋萍等名师驻校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派出了王凯、王维艰、李彦杰、吴玉章、周伟、赵京茹等京昆越名师进行身段、基本功教学。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吕派”艺术创始人吕瑞英经常莅校辅导,张国华、史济华、单仰萍、章瑞虹、方亚芬、王志萍、陈颖、张咏梅等众多越剧名家、新秀都曾参与业务辅导。

除经典剧目教学外,课程还包括越剧音韵、戏曲表演技巧训练、视唱练耳乐理、戏曲发声、身训等业务课程,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经典名著名剧阅读等文化课程和角色创造、毕业创作等特色课程。“作曲、声乐、唱腔设计等课程,在戏曲演员中是很少见的,在设计课程时,我们希望他们不是简单地完成程式化的学习,而是通过艺术涵养把扎实的基本功底化为自身的艺术创造。”梁弘钧解释。

记者了解到,首届越剧本科班规定学分是3384个学时,其间学生们参加了很多工作坊,前不久还到美国进行了交流演出。“他们每个学期末的考试,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上海的艺术舞台上。我们组织每个学期的教学成果展示,下面由专家和观众打分。”黄暾炜介绍,从课堂讲解示范到师生排练彩排,再到期末教学汇报、毕业全国巡演,还有新剧目的创作演出,越剧本科班的教学探索正逐步构建出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表演教学体系。

上海越剧新生代表演的《家》剧照

女子越剧+男女合演,展现越剧的青春朝气

10年间,首届越剧本科班的学生们学习了数十出折子戏和《打金枝》《花中君子》《追鱼》《红楼梦》《西厢记》《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台经典剧目。大二时,本科班学生们还首度触“新”,参与排演了艺术生涯中首部原创大戏——《仲夏夜之梦》,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感受角色创造和西方戏剧题材的碰撞。

另一个“角色创造”,是当代越剧《十二角色》的集体创作。角色创造,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特色课程之一,由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田蔓莎执教。课程旨在通过节奏韵律、表演呼吸等舞台元素的练习,到作曲、唱腔、乃至导演等综合性的训练,挖掘学员们的自主创造性,探索戏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十二角色》的改编和创作过程中,学员们从创作选题到排练都全程参与,并使该剧在2017 “上戏有戏”演出季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临近毕业,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越剧院共同策划推出了“梨园新韵”系列演出之“‘蓓蕾初绽·越苑新声’——上海越剧第十代传人暨上戏首届越剧本科班毕业巡回演出”,分宁波、温州、余姚、南通、常州五地师生携手巡演和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毕业公演、北京长安大戏院毕业汇报演出3个板块,演出引起了热烈反响。特别是王婉娜、骆易萌、潘锡丹等年轻演员的唱腔表演,获得专家的普遍赞赏。传统经典+现代戏,女子越剧+男女合演,传统表演教学+现代角色创造,至此终于绽放出“越苑新声”的风采。

“这是我们中专衔接本科的第一批班,除了参军入伍的两位,这次参加演出的是18位学员。”在戏曲新生代“角色”——首届越剧本科班的教学、创作和未来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沈伟民用“青春朝气”概括了越剧新生代的此次亮相。

“演出行当齐整、青春靓丽,有女子越剧,也有男女合演,反映出对越剧发展道路的科学探索和人才培养的可喜成果。”在北京演出结束后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表示,如今越剧的表现手段愈加丰富了,有了现代的灯光舞美等技术手段,音乐也有新的拓展,这在教学和舞台实践中都是值得探索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之薇认为,越剧传承往往是跟流派传承紧密联系的,这次演出体现出了上海越剧在流派传承上的独特优势,人才培养很均衡,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而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条道路的探索,对于越剧表现现代生活、塑造更丰富多样的人物方面,也带来了重要启示。

“近些年来,上海舞台艺术创作领域的举措和成果让人刮目相看,不仅出人出戏,而且有很好的顶层设计。早在10年前就开始进行规划探路,很有前瞻的眼光。”《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文艺评论家刘玉琴认为,首届越剧班不光有传统的教学、有越剧和各个剧种、各个行当、各个门类的老师讲课,还有学生自己参与创作,是十分可贵的。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艺校戏校招生招不到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去学戏以后没有前途,学完戏不大可能直接进到院团,院团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可当有的院团需要人时,又招不到人。在一些地方的小剧种中,甚至根本没有人替他们来培养人才。”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文艺评论家王安奎认为,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越剧院用“十年制”中专衔接本科、对接剧团的育人用人模式,对全国戏曲人才的培养来说都有示范意义,值得推广。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