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尹树春,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越剧小生。原名尹仙凤,她出生于浙江省嵊县四明乡上江村。在1933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中,她进了阳春舞台开始学戏,后来她的老师是钟加昌和金荣水。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她就以一出《御碑亭》在台上亮相了,并迅速成为了一位受欢迎的小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胡梅珍一起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如《十八相送》、《回十八》,并且他们在嵊县、绍兴、上虞等地的农村巡演。她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还帮助提升了越剧这一艺术形式。
1940年1月29日,在上海浙江大戏院登台时,与竺水招和陈素娥合作,这对搭档成为了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一对。之后,她又与谢素芳、小白玉梅、黄芝芳、王素琴、玉牡丹、姚素贞、姚水花和许金彩等旦角搭档合作,曾用“树春越剧团”、“素春女子越剧社”作为自己的戏班名称,他们在大罗天、大潼、高雅通商红星万国等多个戏院进行表演。
1947年起,与玉牡丹搭档,他们主要在中华戏院表演新编剧目。此后,又与魏兰芳、三茵、何建英等人合作,在同孚戏院上演了一系列由陶贤编导的新作品,如《雨过天晴》、《寒流》、《将门之子》、《尘怨劫》、《新恒娘》等。
1949年9月,为首组建春光越剧团,并担任团长。在此期间,她与很多优秀的演员如姚素贞(花旦)、钱鑫培(老生)、梁小巧(丑角)共同工作。她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唱头肩小生的技艺,但由于嗓音较差,也面临一些挑战。
1950年代初期,与李慧琴(花旦)和田振芳(老生)长期合作,将陶贤编写的大型越剧作品如《花亭会》、《西楼记》、《白罗衫》、《望江亭》及《吕布与貂蝉》的主角扮演得淋漓尽致。这段时期见证了她职业生涯中的巅峰表现,同时也让她的名字更加响亮起来。
1956年7月初,在丽都戏院结束了《玉蜻蜓》的表演后,便率领队伍支援兰州文化建设。而1957年的某个时候,由于政治原因,被错误地划为“文化大革命”的对象之一,从而受到冲击。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获得平反,并再次担任兰州市越剧团团长直至1981年的春季,当她带领队伍回到上海,继续在光华劇場举行表演。遗憾的是,那场排练中突发脑溢血去世,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让无数粉丝失去了他们心仪的小生。但即便如此,尹树春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辉煌的人生,更是一份宝贵的心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