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寿华(1922~2001),一位杰出的鼓师与中员,生于浙江绍兴的艺人世家。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从13岁便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为绍兴大班演员而闻名。在1940年,他迁至上海,并在林宝庆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越剧打鼓艺术。随后,他加入了多个著名的越剧团体,如刘金招剧团、邢月芳剧团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胡寿华不仅在舞台上有着卓越的表现,也是对后辈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位优秀导师。他曾在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越剧院学馆以及80年代初成立的各区越剧团培训班中担任兼职教授,传授他的乐队伴奏技巧。他的教学成果丰硕,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参与了百余部大戏的演出,其中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经典作品。
此外,胡寿华还积极参与电影配乐工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等。他对越剧锣鼓点进行了革新尝试,将徽州板、乱弹和嵊绍民间锣鼓融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韵风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代绝响。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编写了多篇关于越剧常用锣鼓技术、板式分类及唱腔伴奏的小册子,这些作品被广泛采用于上海越剧院学馆和上海市戏曲学校等艺术教育机构,使得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更加丰富。
最值得称道的是,《越劇常用板式分类》的撰稿资料,即为《中国戲曲音樂集成·上海卷》的重要参考材料。这份贡献不仅反映了胡寿华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研究的心血倾注,更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外,《中国戲曲音樂集成·上海卷》的出版,无疑也为将来研究者提供了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欣赏到这份珍贵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