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派艺术探究尹桂芳的传承与创新孟丽君在舟山越剧团的独特演绎

尹桂芳的小生扮相,尹派是她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尹桂芳,1919年出生于浙江新昌,从十岁初进科班学戏到十二岁进入“大华舞台”,在绍兴文戏、绍兴大班和徽班的“三合班”里,她打下了文武两方面的坚实基础。她最初学习花旦,但后来转变成小生,在四十年代积极参与越剧改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她结合自己的条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并且刻意求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派。

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和清新舒展,是一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这种风格,在1941年的唱片《破腹验花·楼台盘妹》以及1943年的唱片《贾宝玉哭灵》中已初露端倪。尹桂芳嗓音厚实而音色甜润,但她的音域不够宽广,所以她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将注意力集中在中低音区发挥优势,并追求唱腔音色的变化与腔词韵味。在唱法上,她注重字行腔,以字重腔轻内紧外松,使得每个字都有浓厚的情感彩饰,使整首歌曲有一种独特的声音美。

她继承了我国说唱艺术优良传统,让她的演唱充满徐舒流畅与娓娓动听之感。同时,她注重腔词声调和音调熨贴结合,使得每个字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每一个句子清晰可闻。尹派中的旋律多数回旋于中低音区,但在关键时刻常用异峰突起的手法增强表现力,如《红楼梦·哭灵》的“林妹妹变成宝姐姐”这一句,用假声高昂技巧,将宝玉痛彻肝肠的情感表现得尤为动人。

慢板部分尤其擅长使用大段叙述性“清板”,细致刻画人物感情;创作时,不仅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起腔安排、插句运用、板式转换和甩腔变化等,还严谨地构建结构,使整个音乐层次分明。而随着情感波动,有意识地运用忽快忽慢速度变化和时紧时松节奏处理,使整首歌曲如同浪涛一般起伏波动,如《浪荡子·叹钟点》,通过九次速度变化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

起腔也是尹派的一个鲜明特色,它通常从较低的地方开始,然后突然插入一个节奏舒缓并且韵味醇厚的声音,这样既能抒发人物情感,又能给观众带来欣赏上的满足感。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场景中的起腊,也各具特色,比如《秋海棠·心心相印》中的“真不会感到寂寞啊”。

为了塑造不同角色,尹桂芳吸收兄弟剧种元素进行丰富自己。在《何文秀》的算命场景中,她采用四工腔作为基础,并借鉴杭剧武林调及苏州弹词因素,为这个角色创建了一种全新的算命调。这类别作品以曲调说唱结合方式呈现,同时具有灵活节奏幽默诙谐之美。

最后,由于塑造屈原形象需要改变之前习惯性的儒雅温顺小生的形象,因此她吸收京剧老生 腔及绍剧激昂高亢声音质的一些特点使其更加苍劲雄浑刚健挺拔,“天问”这部分就特别体现这种影响,其中还包括绍剧流水板激越声音、中间穿插着节奏紧密铿锿有力的扑灯蛾念诵,让整体气势磅礴。

总结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听到那些古老时代的人们如何演绎这些故事,但是通过对这些音乐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如何利用不同的技巧去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情绪,而这正是越剧魅力的核心所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