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最早起源于自然之美先锋艺术家勇于尝试无线话筒-轶闻文苑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得不论演出场地的大小或是演员的声音都能清晰传递到观众耳畔;它还让表演区域扩展至自然环境,如上海的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些地方也能成为舞台。这一切前提之下,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难以听到台词,或完全听不到声音,这将严重影响艺术欣赏。

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这一技术早已在国外得到应用,而国内则因某些原因而未被采纳。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情况下,将无线话筒成功试制出来。那一年夏天,试制组人员携带满载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共同前往虹口区解放剧场。在该剧场上正在进行男女合演现代小戏《半篮花生》的演出,无线话筒第一次试用就发生在此处。扮演主角张国华成了第一个尝试使用无线话筒的演员。

起初,无线话筒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无法精确掌握声音距离和范围,另一方面是由于音质差,使得从嘴里发出的声音过于粗糙,不仅难听,而且观众接受度低。为了维护自身声誉,有些演员对其持有保留态度。但厂方技术人员和院内音响工作人员坚信能够克服这些挑战,他们通过不断调试,最终使无线话筒顺利投入使用。

对于这次实验中贡献卓著的人物——张国华,他们特别为他制造了一套定制化的无线话筒作为感谢。此后,无线的话题逐渐在国内戏曲界流行开来,即便是一些经济有限的小型剧团,也愿意投资购买这一新技术。到了80年代,更有各地剧团来往于上海,以购置最新款式的手段提升自己的表 演水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