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与应用,它在戏剧舞台上的革命性变化。它让演出不再受限于空间大小,演员的声音清晰传递给观众;它拓宽了表演区域,使得像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地方也能成为戏曲的舞台。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无法清晰听到台词或声音,这会阻碍艺术的欣赏。而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其实国外早就有先例,但国内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普及直到1974年。
那一年夏天,在上海华侨胶木厂试制组与上海越剧院合作下,无线话筒终于成功试制出来。那时,上海越剧院正准备在虹口区解放剧场上演出现代小戏《半篮花生》。这是无线话筒第一次正式尝试,也是首次由男演员张国华作为试用者。在初期,无线话筒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距离和范围掌握不稳定,障碍物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声音质量差,从演员嘴里传出的声音又粗糙又嘈杂,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不论如何困难,厂方技术人员和院音响工作人员坚持攻克技术挑战,他们一边向演员解释说服,一边日夜奋战,不断进行调试。一位名为张国华的演员展现出了识大体,他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为这项创新提供支持。在几番调试后,无线话筒终于被证明可行,并且专门为张国华量身打造了一套符合他音色特点的设备作为奖励。
197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演出中,无线話器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活动包括京剧、沪剧、越剧、淮剧等多个地区风格的小型作品。此后,无线話器逐渐流入国内各地戏曲团队,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也有人投资购买这种设备。到了80年代,每当全国各地的小型戏曲团体来到上海购置新设备时,无线話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