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汤越剧茅威涛的自然之声无线话筒革命记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与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的出现,无论是演出场地多么宏大或狭小,都能确保演员的声音清晰传递到每一位观众的耳畔;它还使得表演区域得以扩展,即便是在如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巨型场所,也能进行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否则,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观众们将难以听到台词,或许连声音都听不见,这对艺术欣赏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障碍。

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这一技术,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而在国内,由于某些原因,它迟迟未被采纳和开发。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地产公司——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上海越剧院的协助下,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批国产无线话筒。在那个夏天,厂内试制组人员携带满载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一起赶往虹口区解放剧场。那时,上海越剧院正准备在该剧场上公演男女合唱的小戏《半篮花生》。无线话筒第一次尝试使用,就此定格在这部作品中,那位扮演主角张国华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尝试者。

起初,无线话筒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是距离控制的问题,不论远近或范围大小,都难以掌握;另一方面是音质问题,从演员嘴里发出的声音既炸又噪,让人听了难受。这让一些艺术家对于自己的声誉感到忧虑,有些甚至害怕使用。但厂试制组以及院内音响团队坚持不懈,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张国华作为试用者,他表现出了识大体且乐于合作的心态,没有计较个人利益,只为了更好的结果。他积极配合测试过程,并最终帮助团队克服了所有困难。在经过多轮调节后,无线话筒终于顺利投入使用。

为了感谢张国华提供宝贵支持,厂方特意为他打造了一款专门针对他的声音设计的人类化无线话筒,将其赠送给他作纪念。而1974年8月,当北京举办了一次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 演出,这个事件也成为推广无线话筒技术的一个重要契机。当时参加的是京剧、沪剧、越剧、淮剧等多种风格各异的小型现代戏曲作品,其中包括《审椅子》、《开河之前》、《拣煤渣》、《龙江颂·闸上风云》及《银针颂》,它们都采用了新式装备——即那些刚刚问世几年的无线話匙。此后,无線話匙逐渐走进中国戏曲界,每一次表演都更加绚烂夺目,以至于许多小型劇團,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也会尽量投资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無線話匙設備。不久之后,在80年代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劇團纷纷来到上海采购這项先进技術,使得無線話匙在戲劇舞台上的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