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演出不再受限于场地大小和演员位置,有了它,无论是在广阔的文化广场还是在壮观的体育馆,都能让台上的声音清晰传递到每一位观众的耳畔;而且,它还扩展了表演空间,让艺术更为自由。否则,观众可能无法清楚听到台词,或是听不到声音,这会严重影响艺术品质。
使用无线话筒这种技术,在国外早已成为常态,而国内由于某些原因,直到1974年才开始尝试开发和使用。当时,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地产公司——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合作下,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批无线话筒。这一年夏天,当时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人员高立成带领团队,用装满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前往虹口区解放剧场。在那里,他们将这项新技术第一次用在正在上演的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中。其中扮演主角张国华成了第一个试用无线话筒的演员。
起初,无线话筒并没有得到理想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操作人员对距离、范围掌握不准确,还有障碍物干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声音质量差,从嘴里传出的声音既粗糙又嘈杂,不仅难以接受,而且也影响了演出者的声誉。不过,那些参与研究的人们坚持不懈,他们通过不断地沟通、说服以及夜以继日地调试,最终克服了这些难题。
张国华作为试验者,他虽然考虑到了个人声誉,但仍然积极配合,因为他明白这是推动艺术发展的一部分。他支持这一创新,并帮助团队进行必要调整。在几轮改进后,无线话筒终于走上了舞台。这之后,由于他的贡献,厂方特意为他制造了一款专门针对他的音色设计的小型无线话筒作为奖励。
1974年8月,一系列包括京剧、沪剧、越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在北京举办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 演出,其中也采用了无线话筒。此后,这项技术逐渐普及至国内各个地区,以至于即便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小型戏曲团体,也愿意投资购买自己的无线话筒。而80年代,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剧团来到上海采购这项先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