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与应用,它在戏剧舞台上的音响设备革新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不论是大型还是小型演出场所,演员们的声音都能清晰传递到观众面前;它还使得表演区域得以扩大,如上海那些文化广场和体育馆都能成为越剧的舞台。而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无法听到台词,或许连声音也听不见,这会严重影响艺术欣赏。
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这一技术早已在国外得到应用,而国内则因为某些原因迟迟未被采纳。直至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地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上海越剧院的协助下,最终将无线话筒试制成功。那一年夏天,厂内试制组人员携带着满载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一起前往虹口区解放剧场。在那里,就即将上演的一部现代小戏《半篮花生》正好需要这样的技术支持。张国华,他扮演主角,也成为了第一个尝试使用无线话筒的人物。他最初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但最终还是积极配合,并参与了多次调试过程。
经过不断努力,无线话筒终于发挥出了其最佳作用。这次成功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无线话筒开始逐渐渗透到国内每个角落,即便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小型戏曲团体,也开始购买这项技术,以确保自己的艺术表现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在80年代,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来购置无線話筒的小劇團,让这一技术更加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