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走进自然无线话筒的轶闻故事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与应用,是戏剧舞台音响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改变了演出环境,演员的每一声唱念都能清晰传递给观众;它扩展了表演空间,使得如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非传统场地也能成为戏曲表演的新阵地。否则,观众可能无法清楚听到台词,或是完全听不到声音,这将严重影响艺术欣赏体验。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在国外早已实践,而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它迟迟未被采纳。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地胶木厂,与上海越剧院合作,将无线话筒试制成功。那一年夏天,厂内试制组人员携带着装满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上海越剧院音响效果负责人高立成合作,最终在虹口区解放剧场进行了首次尝试。这时正值男女合演现代小戏《半篮花生》正在该剧场上热映,无线话筒第一次正式亮相。当时扮演主角的张国华成为了第一个使用这项新技术的演员,但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调节距离和范围的问题,还有各种干扰;另一方面声音质量差,直接影响了观众体验。面对这些挑战,不仅是技术难题,也涉及到了艺术家的自尊心。但厂方和院方团队坚持不懈,他们不断对演员进行沟通与说服,同时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最终终于克服困难,让无线话筒发挥出了真正的作用。而那个时代,对于新技术抱有戒备态度的小张国华,他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并积极配合,这种精神感动了所有人。在几轮调整后,无线话筒终于走进中国戏曲舞台。而作为第一位使用者,他受到了厂方特别设计的一只专为其音色量身定做的话筒作为奖励。

紧接着,在1974年8月,上海文化系统组织了一次大型汇报 演出活动,其中包括京剧、沪剧、越剧、淮劇等多种地方戏曲样板戏。这次盛会也是无线话筒进一步普及的一个契机。此后,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型团队还是经济拮据的小型团队,都开始逐渐采用这一创新工具。80年代,全國各地不少戲劇團都來到上海購買無線話機,這樣一個曾經被視為先進技術的小物件,如今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戲曲藝術帶來了全新的曙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