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派艺术徐天红的自然之声传承五百年文化精髓

我,徐天红,一生与越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十岁进天兴舞台学习戏曲,应对老生角色,从未有过半途而废的念头。我在上海拜师马潮水,在天星越剧团担任头肩老生。在大来剧场,我见证并参与了袁雪芬的越剧改革,与她合作多年。在1950年,与戚雅仙共同组建合作越剧团,我担任团长;随后与尹桂芳重组芳华越剧团,成为其副团长。直至1960年,我被调入上海越剧院。

我的唱腔,以高亢激烈著称,每一声都透着苍劲有力的韵味。我注重以情感为导向,让每一个起调都因为人物的心态不同而有所变化,不拘泥于传统程式。我的运腔技巧中融入高音和切分音,使声音棱角鲜明。而在发声和润腔上,我善用颤音、滑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使声音宏亮且富有层次,被誉为“抖抖腔”。

我在《红楼梦》中的贾政,以及《琵琶记》的张广才、《西园记》的赵礼,这些都是我代表性的唱段。在艺术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向生活学习,不断观察描摹各种人物特点,尤其是老年人的音容笑貌、姿态情状。这让我在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显得真切无比。

我曾在1948年的电影《祥林嫂》中饰演鲁四老爷,在1950年的彩色越剧影片《石榴红》中与戚雅仙合作主演。此外,在1962年的彩色越剧影片《红楼梦》及1982年的电视片《孟丽君》等作品中,也留下了我的痕迹,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为五百年来的文化遗产添砖加瓦。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