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徐天红,是浙江余姚人。从10岁起,我就进入了天兴舞台学习戏曲,初学老生角色。1940年,我来到上海,在马潮水老师的指导下深造。1941年,我加入了天星越剧团,担任头肩老生。在那之后,我又参与了袁雪芬主导的越剧改革,在大来剧场工作,并继续扮演头肩老生角色的艺术表演。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天红越剧团,并在1950年的不同时期,与戚雅仙和尹桂芳合作成立了不同的戏曲团体。我先后担任过团长和副团长一职。在1960年8月,那时候我被调到了上海越剧院,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的唱腔以高亢激烈著称,苍劲有力且行腔多变。我始终坚持以情感为基石,不断变化起调,以符合人物的心态特征,而不是简单地遵循传统程序。在运用音符方面,我注重高音、切分音,使声音棱角鲜明,同时也重视喷口功夫。此外,在发声和润腔上,我善于使用颤音、滑音以及鼻腔和头腔共鸣的声音效果,使声音既宏亮又富有层次,被誉为“抖抖腔”。
《红楼梦》中的贾政对贵客卑躬屈节,以及对宝玉的打骂,《琵琶记》中张广才扫松的情景、《西园记》中赵礼巧安排父子关系等,都成为了我代表性的唱段之一。
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我总是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学,然后不断观察描摹各种人物特质,尤其是老人的形象、表情和姿态。这让我在舞台上的各类角色表现得更加真实可信。不论是扮演老翁还是其他角色,都能将其情态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说,在1948年的电影《祥林嫂》中饰鲁四老爷,也是在1950年与戚雅仙合作主演的彩色越剧影片《石榴红》里,以及在1962年的彩色越剧影片《红楼梦》及1982年的电视片《孟丽君》的拍摄过程中所饰演的人物都印象深刻。此外,还包括在《西园记》里的赵礼等众多角色,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对自己艺术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