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四工调]时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节点,那里是女演员越剧艺术逐渐成熟的舞台。[正调]末期,男女演员交替出现,同时唱腔发生了一些创新,这些都为[四工调]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来定调对于女演员来说显得有些局限,她们需要通过多种尝试和创造性的吸收京剧[西皮]等其他唱腔元素,最终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四工调]。这种声音更加清晰、优美,使曲风更加流畅。
[四工调]最显著的一点是节奏明快而旋律质朴,它们给人以一种亲切感,让人听后感到舒心。在那个时代,有着特殊才华和独特风格的小提花旦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他们不仅发挥了自身优势,还融合了绍剧、杭剧、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旋律元素,将它们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每位小提花旦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施银花以严密的情节结构和圆润的声音深受好评,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且响亮的声音,以及紧凑并排列的音符赢得赞誉。此外,在这段时间内,小腔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为之后各个流派形成不同的唱腔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板式方面,也有所突破,如慢板、中板、快板等,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起声与哭声方式。这使得曲目表现力大幅度增加。而过门技巧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亮点,它们灵活多变,对于整体音乐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配乐方面,则主要借鉴传统戏曲以及民间小品,如“柳青娘”、“双看相”、“三番十二郎”等,以其独有的韵味来增强戏份,并配以适当的小锣、小鼓进行打击乐支持,使整个表演充满节奏感和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