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四工调]时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节点,那里是女演员越剧艺术逐渐成熟的舞台。[正调]末期,男女演员交替出现,同时唱腔发生了一些创新,这些都为[四工调]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来定调对于女演员来说显得有些局限,她们需要通过多种尝试和学习京剧中的西皮等不同的唱腔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四工调]。这种新型声音通过调整弦高,使得女演员的声音更加自由发挥,从而使曲风更显清丽、委婉且悦耳动听。
在这一时期,节奏活泼明快,而旋律则质朴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在那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力的著名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她们不仅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优势,还融入了绍剧、杭剧、小滩簧以及民间小曲中的一些旋律元素和表演特色,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唱腔中。
施银花以其独特的手法,在曲构上严谨而圆润,在字音上清晰而鲜明,特别是在她的哭腔表现中,以深沉委婉和凄楚动人的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心。她与姚水娟不同,其咬字坚实而发音响亮,同时采用紧并字位,使她的唱腔呈现出爽朗明快的风格。
在这个阶段,越剧已经初步形成多样化的表达风格,并对“小腔”的运用有所突破,为后来的尺度时期各流派之间进行交流打下了基础。此外,这个时候板式也变得丰富多样,有慢板、中板、高板倒板及清板,以及十字句六字调等,不同类型也有各自独特的情感色彩。而起始落点也有1-6低音3三种选择,而哭声则在开头、中间或尾部均可使用。这一切都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其比之前更加生动和丰富。
此外,[四工调]时期还见证了一系列过门技巧的大幅提升。这些过门技巧以其华丽流畅的手法和灵活变化的节奏,为整个乐章增加了一层神秘魅力,对于整体音乐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而配乐方面,则主要来自戏曲之歌或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皇天哭泣及万年欢,以及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民间小调,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片美妙听觉世界。而伴随着这些配乐的是特殊的小锣、小鼓与笃板助节,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段音乐更添生机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