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源自20世纪初的浙江嵊县(今嵊州),起初简陋,以笃鼓和檀板伴奏,称“的笃班”或“小歌班”,后遍及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被视为历史上发展最短暂的地方剧种之一。1916年,越剧迁至上海,与绍剧合流,吸纳京剧元素,更名为绍兴文戏。在当时,它主要表演古代史诗,并由男性艺人主导,因此“男班”一度成为该艺术形式的代称。直到1923年,“文武女班”的成立,使得全是女性的演员团体成为了绍兴文戏标志性的一部分。抗战期间,“女班”在上海取得显著成就,其代表人物包括姚水娟、筱丹桂和尹桂芳,他们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龙凤锁》等作品闻名于世,而这一时期也见证了“男班”的逐渐消亡。
越剧唱腔随着时间不断丰富,其中金芝堂创造了独特的“落地唱书调”,而施银花则与琴师合作创新了四工调。上世纪40年代前期,袁雪芬与周宝才合作创造柔美哀怨的尺调腔,以及弦下腔,这两者后来成为了越剧核心曲式,并分化出不同的流派。1945年,袁雪芬提倡向话剧和昆曲学习,对越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这个辉煌历程中,有多位演员闪耀着光芒,如三花一娟一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高瑞兰、高瑞娅以及马樟华。而十姐妹——1947年的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何良臣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共同表演《山河恋》,其影响力深远。此外,还有王文娟,她以演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而闻名,是「王派」的创始人之一。
目前,为保护并传承这段文化遗产,一批新生力量崭露头角,如茅威涛钱惠丽单仰萍赵志刚方亚芬吴凤花陈飞萧雅陈颖韩婷婷华怡青王君安胡敏华章瑞虹等,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展现出色,也让越剧走进千家万户。而浙江的小百花越剧团上海红楼越剧团以及浙江省级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浙江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之中国第一支国家一级国立专业院校之学术实验室集结所聚集的大型专业乐队,以及其他地方艺术团体,都对保持这一民族瑰宝作出了巨大贡献。(摘自《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