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源自20世纪初的浙江嵊县(今嵊州),起初简陋,伴奏以笃鼓檀板,称“的笃班”或“小歌班”,后遍及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是中国地方剧种之一。1916年,它闯入上海,与绍剧合流,吸纳京剧舞蹈艺术,为其增添了新的称号——绍兴文戏。最初,以男性演员为主,因此被称作“男班”,直至1923年,“文武女班”的成立,使得绍兴文戏成为两队并存的代名词。在抗战时期,“女班”在上海发展迅速,其中姚水娟、筱丹桂和尹桂芳等人崭露头角,他们主要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龙凤锁》等经典作品。“男班”逐渐衰退,而男女合演则日益盛行。
越剧唱腔经过不断丰富,其中金芝堂创造了著名的“落地唱书调”,而施银花则首创了四工调,并被誉为女子越剧的开山鼻祖。她与琴师合作打造出独特的声音世界。上世纪40年代前期,袁雪芬和范瑞娟在《香妃》和《梁祝哀史》的表演中,与周宝才合作创造出了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这两种曲调后来成为了越剧主流,并分化出不同的流派。
1945年,袁雪芬提倡学习话剧及昆曲,对越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的杰出旦角包括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以及筱丹桂,而小生方面有屠杏花、三素娥和马樟花。此外,还有著名的小百姓如陆锦华张云霞,她们都是各自流派中的奠基人。而王文娟则以她的独特风格影响深远,她是王派之父,以林黛玉一角尤为闻名,其作品还曾拍摄成彩色电影。
现在,越剧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劇種,並於2006年5月20日獲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一代藝人,如茅威涛錢惠麗單仰萍趙志剛方亞芬吳鳳華陳飛萧雅陳颖韓婷婷華怡青王君安胡敏華章瑞虹等,都已广受欢迎,其中趙志剛以其獨特風格聞名於世。而浙江小百花戲劇團與上海紅樓戲劇團則因其優秀表現而受到觀眾喜愛,而浙江戲劇團則因坚持男女共演及製作電視劇而聞名。(摘自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