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弘韵越剧团在他们新的家——工人文化宫举办了首场演出。来宾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年观众和大学生,一直到最年轻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民间剧团历史见证者。1993年,金雅仙带着14个戏迷成立了这个剧团。在那个喧闹不多、娱乐概念尚未普及的年代,她仍然在上班赚钱养家,并在业余时间扯起嗓子唱几句,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那一年,她听说国家鼓励发展群众文艺团体的政策,不久之后,“弘韵越剧团”诞生了。19年后,金雅仙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优雅、从容、略微发福。她回忆当初建团的情景时总忍不住要笑:“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没长胖,比较苗条。15个人就是喜欢唱戏才聚起来的,我们什么都不会,每次演出我们都是自己化妆,然后就上台去唱了。”
最初的舞台很简陋,没有音响、没有服装、没有专业姿态和步伐,但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年代,这支队伍还是吸引了一大群忠实观众。不久之后,弘韵越剧团发展得越来越规范。虽然所有队员都是有工作的人,只是在业余时间排练和演出,但大家都严格遵守时间表,有时热心老听众也会帮忙出把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有了演出服道具音响……“一直是穿着便服演出,然后买了演出服之后,我们上台都不会走路,有的人还绊跟头。”金雅仙讲述这段往事时,她的声音里充满怀旧与自豪。而杨菊萍,在一旁点头微笑,是弘韵的一个老听众,从19年的第一场戏开始,她几乎没有错过几场演出;她对每一个小故事都如数家珍,也多次帮助弘韵“提档升级”。
殷萍是第二代掌门人,现在40多岁,还在工作,那时候她是个小姑娘,是我们团里的最小的一位,在工厂上班,一点点大,而现在能力很强了。她曾经把剧团放心地交给殷萍。“那个时候我们的构成完全不同”,金雅仙回忆说,“现在25名成员普遍年轻化,比以前更为多样化。”
傅仕琮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是苏州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因一次偶然机会加入到了这个剧团。他刚从无锡考进苏州大学,就被金阿姨看中,被拉入到这个小家族中。“我从小就喜欢越剧,当13岁的时候还跟着无锡老家的一个剧團到苏州演戲,我那时就认识了她(指金阿姨),特别喜欢我。”傅仕琮提起他与金阿姨之间的情谊。
傅仕琮对待艺术极为认真,他每个礼拜都会去排练,与金阿姨一起学习唱腔身段。当他毕业后回到无锡,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的时候,无论如何繁忙,他都坚持每个月回来参加他的第二家庭——这是他用生命所追求的事业。他那份执著,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精神深处传递出的力量。
2012年的春天,他们迁移到工人文化宫新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重生的机遇。一切似乎又重新开始。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更多不同的观众,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爱好——越劇。这座城市终于找到了一处属于他们的地方,而他们则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