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弘韵越剧团在他们新的家——工人文化宫举办了首场演出。来宾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年观众和大学生,一共有19年的历史,他们都是这个最长寿的民间剧团见证者。在1993年,当金雅仙和14名戏迷成立了这支民间剧团时,那是一个娱乐活动不普及的年代。她每天上班赚钱养家,空余时间就唱几句,是单位文艺骨干。那一年,她听说国家鼓励发展群众文艺团体,便在北寺塔里的一个小剧场创立了“弘韵越剧团”。19年后,金雅仙已是白发苍苍,但依然优雅、从容。谈起当初建队的情景,她总忍不住要笑:“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没长胖,比较苗条。15个人就是喜欢唱戏才聚起来的,我们都不会什么。”
最初的舞台简陋,没有音响、服装或专业姿态与步伐,只有化妆便可登台。但即使如此,这支由金雅仙带领的小组还是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不久,“弘韵越剧团”发展得更规范。虽然所有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只是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但大家都严格遵守时间表,即使饭来不及吃、孩子来不及接送,也不能中断排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弘韵越剧团”的演出服饰道具音响等也逐渐完善。“一直是穿着便服演出之后,我们买了演出服之后,我们上台都不会走路,有的人还绊跟头闹出了很多笑话。”记者采访时,杨菊萍点头微笑。这位老听众自19年的第一场戏开始几乎没有错过几次演出;她对“弘韵”每个小故事如数家珍,并多次帮助他们“提档升级”。
今天,“弘韵越剧团”的时代印迹清晰可见:除了阿姨变阿婆、小姑娘为人母这样的年龄增长,还有队员构成巨大变化。最初15名队员基本都是40岁以上的工人,而现在25名成员则普遍年轻化,其职业也更加多样化,从个体户到经理,再到白领职员医生大学生等等。
傅仕琮是这支小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是一位曾经考入苏州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对于他来说,与金雅仙相遇改变了一切。他回忆说:“我从小就喜欢越剧13岁的时候还跟着无锡老家的一个劇團去苏州表演,当时金阿姨和我同场,我那时候就认识她。”
对于未来,“弘韵越剧团”期待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以促进其发展。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无论是在前台还是后台,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交流。而这一切,就是因为这个民间集体充满爱心与热情,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并创新传统艺术,让它继续活跃在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一种美妙的声音,更是一段历史、一段情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