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与越剧流派的传承:从“袁派小花旦”到独特的“戚派”
在她15岁入陶叶剧团科班学戏时,戚雅仙就被深深吸引于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在1947年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首演《香笺泪》后,她以悲情形象著称。1950年成立合作越剧团,经过长期艺术实践,戚雅仙不仅继承了“袁派”的精髓,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擅长悲剧特点,不断创造、发展,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朴实而流畅,虽音域不宽,却能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旋律特色,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唱腔简洁而不繁琐,不事花哨,但通过巧妙运用乐汇,使之丰富多彩。这一鲜明特征贯穿所有唱腔,为观众带来震撼。
除了擅长表现悲剧情绪外,戚雅仙还能创作欢快、明朗的歌曲,如1950年的《婚姻曲》,即便是快板也采用慢唱的手法,使节奏稳定,并在收音上增加跳跃性,以增添活力。她甩腔技巧也十分出色,即在最后三字使用个人特色音调和润腊法组合成甩腔,这也是典型的“戚派”风格。
另一方面,“戚派”善于在平稳旋律中加入下行小六度或六度下滑音调,以加强语调并渲染感情。此外,在清板部分起落分明,她会根据词语和人物感情进行细微变化,将华丽藏于朴素之中,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前五字哀伤,而后两句则委婉曲折。
《龙凤花烛》中的“四季衣”,同样展现了这一代表性。春夏秋冬每段8句,用[尺调]不同板式布局,便如启、承、转、合般结构感人至深。而这些作品都体现了通过特征音调变化赋予老戏特殊色彩,比如《梁祝》、《白蛇传》,其艺术个性更是凸显无疑。
至今,“戚派”的传人包括周雅琴、朱祝芬等多位优秀演员,他们继续推动着这股独具魅力的艺术潮流,为越剧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