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科班班规作者张继舜

艺徒进班,要履行一宁手续,约定俗成,遂为班规: 1、拜唐明皇 越剧也像其他剧种一样,奉唐明皇为梨园祖师,敬为神明。科班有句俗语说:“拜过唐明皇,演戏胆就壮,心里勿会慌。” 拜唐明皇的仪式是:事先将他的小木雕像(戴文堂盔、穿黄龙袍、着小乌靴)供在正堂,八仙桌上点香插烛,供着刀头福礼,由教戏师傅领着,按次序——前是小花脸、花脸、三花脸、大花脸;再是小生、正生、老生;后面是小旦、正旦、老旦,虔诚地以三跪三拜大礼参拜。拜时,每个学员一定要掸点香灰在酒碗内,并稍微喝一点。据说,这样喝过后,记性就会好,嗓子勿会哑。 2、拜师父 拜时,师父坐在太师椅上,学员由小花脸头顶“教方”(一块七八寸长、寸把阔、两三分厚的硬木板)为代表,按次序一一跪拜。拜毕,师父将“教方”拿去摆在唐明皇像边,接着就对学员讲话,如:“从今天起,大家是唐明皇了,都是同行,要有三分义。大家要和好,认真学戏。今后我话比(胜)过骂,骂比(胜)过打,顶好勿要犯打,如有违犯班规,不管是谁,都要跪到唐明皇面前受罚或挨打。” 师父讲好后,即用银朱笔(一定要用新狼毫笔,事先将银朱倒入酒脚拌匀)给每个学员在两眉之中点一个红的圆点,叫“点眉心”。据说,点过眉心后,学员聪明孔开了,思想集中了,勿再怕难为情了。从此,学员们就将“点眉心”的师父称为“开笔师父”。后来,即使再到别处学戏,其他的只能称“过堂师父”。 3、写关书 关书就是合同。有的是一进科班就写,但多数是先观察几天,等最后确定为学员时写。关书以班主为甲方,学员为乙方,如群芳舞台,内容大致是这样: (一)乙方必须学满三年,不得擅自离开,否则,一切损失概由乙方父母负责。 (二)甲方负责乙方膳食、棉被、衣着(各发棉袄、棉裤一套;上下半年单衣两套)。 学戏期间第一年发给乙方零用钱十元,第二年廿元,第三年三十元。其余收入全部归甲方。 (三)生命各凭天命,班内概不负责。 (四)乙方如违犯班规,打骂时父母不得干涉。 关书一式两份,填好后,由班主、学员父母、学员三方盖章(或盖手印)才算生效。 当时,学戏很苦,师父很严,戏唱错或做错动作的常要挨打受骂,但一般来讲,家长都能支持,学员也认为“严师出高徒”,这都是师父要我好,望我出山,愿意接受的。 4、学戏 一般先学“单片”(即只有一个角色的台词),背赋子、练唱腔、做动作,到一定时候师父再给大家联起来排。 当时最艰苦、最繁重的是学基本功。师父常常对学员讲:“台上看看一分钟,台下要练三年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都是他们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的口号。 武功:一般早晨五点钟就起床,不准大小便,马上先练拉顶、搁腿、一字马、翻筋斗等,起码空肚练习两小时左右,才能吃早饭。下半天还要再练一遍。 练嗓:学员对着墙壁、甏口、井口、溪水、太阳,大声地练。有的练唱腔,也有的喊“鸡——鸭——鹅——”。 身段:除白天苦练外,夜里还要对着月影或烛影练。旦角须在两个大腿中间夹一张纸头练台步,不准掉下来。 眼神:有时跟着师父拿着的教鞭或香火头练,有时知己用嘴衔着筷子苦练。 表情:对着镜子或影子自己练。 5、串红台 学习三个月后即上舞台演出,叫“串红台”。这天,师父除检查演出准备外,还要将值台师傅、大衣师傅、盔头师傅和三担(管炊壶的)师傅,以及后场头(音乐组)一一向学员介绍,并讲明如何使用盔头、行头以及舞台上的有关常识。接着教化妆,先给小花脸打扮,然后再一一示范。化妆好后,又领着学员虔诚地拜一次唐明皇,祈求保佑演出顺利。 串红台后,就由近到远地演出去了。为了讨个彩头,不少科班出县前都爱到前村、范村和富润(如今均属富润镇)先演。为啥?因为嵊县方言中把“赚”读为“称”,称与村同音。“前村”即意为“前赚”,“范村”意为“还赚”,而“富润”则意为赚得又富又顺。从此以后,班主就慢慢地由少到多地有收入了。 此后,学员更艰苦了:一面要演出——至少演日夜两场,有时甚至演到天亮;一面要练功,又要排新戏。这样锻炼出来的学员,文武双全,比较成熟,不仅文戏出色,而且像《三本铁公鸡》、《伐子都》、《闹九江》、《摩天岭》等武功重头戏也照样能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