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五女拜寿:小歌班时期的幽默演变》
1906年农历正月,南派艺人高炳火、钱景松等应潜腊屏五村群众要求,开始化妆上台表演。北派艺人马潮水与师傅相来炳应余杭陈家庄群众要求,也装扮起来上台演唱。这类表演形式受到乡亲们热情欢迎,被称为“的笃班”、“小歌班”、“小歌文书班”。从此,艺人们纷纷组织戏班,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在表演艺术各个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15年的发展又分成两个阶段:由农村转入中、小城镇时期和挺进大上海时期。由农村转入中、小城镇时期(1906—1916),由于社会原因,小歌班在嵊县农村蓬勃兴起,发展速度惊人。到1907年,全县共有二三十副专业小歌班。为了谋求发展,它们陆续沿着三条路线走向外地,这一时期,小歌班剧目得到逐步丰富,有些剧目是从原来的落地唱书移植过来的;有些是借鉴了不少的地方戏曲的大型剧目,如新昌高腔、徽班、东阳婺剧、绍兴紫云班、余姚鹦歌班等。
这段时间内,小戏与古装大戏并行,以后行当也逐渐齐备,分工较细化妆与原来的“清水打扮”相比也有所变化,这奠定了越剧不开脸化妆的优良传统。服装完全借用其他剧种,但仍保持着清淡、轻便的特色。在唱腔上做了改进,把南派高亢粗犷溶于北派平稳婉转之中,使板式慢、中快板之分;曲调则有哭调断工调钱塘调十字调等基本上可以应付一般剧目需要。
经过这十年的演练,小歌 班为进入大城市准备了条件。而艺人们也大胆地向大上海挺进了。一路上的艰辛最终因无法适应上海观众口味而失败。但他们认识到要在上海打开局面必须寻求能为上海观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在绍兴、大本京剧等吸取养分提高技巧,同时改革音乐服装和化妆以提高自身水平。此举终于1920年4月再次闯上海受到了观众欢迎,在大上海站住脚跟。
在 上海期间,小歌 班开始了一次越剧音乐革新。周麟芷老板热心于越劇艺术也是音乐爱好者,他看到遇困难主动回乡请来了周孝堂周小灿王春荣组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专职乐队。此后魏梅朵张云标马潮水专心致力于音乐改革,将没有伴奏帮腔接调配上了丝弦乐器形成近似唱腔过门丰富音色,再试托腔获得成功使得乐队规模初步具备戏曲乐队标准。这标志着越劇史上的小戲结束及紹興文戲時期開始至此更无疑问的是,从1906年第一次登台到1921年在大上海落地生根,其间共经历了15年的辉煌岁月,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小歌 班时代,一段幽默风趣但又充满激情岁月,是一部值得铭记的小说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