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夏天的日子里,大华舞台悄然诞生,它是一所绍兴女子文戏科班。成立之初,由毛裕璋先生倾心创办,在嵊县上东华堂镇大王庙内的大王庙中落下了根。班主是那位威严而有智慧的王水老。他收养了24名学徒,其中不乏来自解散的“醒狮剧社”的艺人们。他们在这里学习两年半,接受的是由绍班出身的教书师傅们精心教授:毛头老、竺基焕和王渭云。当时为了避免被误解为“鹦歌淫戏”,他们故意挂牌称小徽班,从而先后学习了徽戏和绍兴乱弹。在启蒙阶段,他们首次演绎了《盗仙草》、《小上坟》等经典剧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竺基焕老师带领学员们深入研究了《双龙会》、《桃花山》、《宏碧缘》、《铁公鸡》、《拿高登》以及《三雅园》,而王渭云老师则教授京戏中的《别窑》、《武家坡》、《打樱桃》、《小放牛》,以及《打花鼓》的精彩表演。而一旦学艺两个月,就立刻在当地著名的“串红台”露脸;四个月后,他们便踏上了去绍兴、奉化、镇海、宁波和舟山等地边演边学之旅。
然而,当初尝试表演绍兴乱弹和徽戏时,却未能完全赢得观众的心,所以很快转变方向,将注意力集中于绍兴文戏,以此来充分发挥已有的功底。随后的剧目包括《双合桃》、《十美图》(也称作《十美图谱·胡必松记事》,以故事背景设定胡必松与其爱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其他多种经典作品。
冯梅卿担任头肩小生,展现了一丝淡定的优雅气质;而王玉琴则以其娴静多情担当头肩花旦,让观众难忘她的每一次表演;梁翠鹿作为头肩老生的她,用她深沉的声音与丰富的情感,将角色活灵活现。这段时间里,大华舞台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才女,如尹桂芳、毛佩卿、高丽春(原名林黛英)、杨秀珠(原名杨秀英)、张瑞兰(原名张瑞莲)及何国良等越剧明星。此刻,大华舞台已经成为了一片辉煌,而它所孕育出的这些艺术家,则将这份光芒传递给无数代人的未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