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大华舞台,那是绍兴女子文戏科班的摇篮。1931年的夏天,毛裕璋老师带领着我们,在嵊县上东华堂镇大王庙内开办了这所学艺之地。班主王水老人严格要求,每个学徒都要在这里苦干两年半才能毕业。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徽戏和绍兴乱弹,还有京剧的精髓。
启蒙戏目如《盗仙草》、《小上坟》,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剧目。当时为了避免被认为是“鹦歌淫戏”,我们挂牌的小徽班先教会了这些基础功夫。在竺基焕老师那里,我学到了绍兴乱弹中的《双龙会》、《桃花山》、《宏碧缘》等经典剧目;而在王渭云老师那里,我还学会了京剧中的《别窑》、《武家坡》、《打樱桃》等精彩纷呈的剧目。
两个月后,我们就开始在本地庙台“串红台”表演,为的是让大家看看我们的表现。四个月后,我们便踏上了去绍兴、奉化、镇海、宁波、舟山等地边演边学的旅程。在那段时间里,我们虽然尝试过绍兴乱弹和徽戏,但发现它们并没有赢得观众的心,所以我们决定改演绍兴文戏。这一转变,让我们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一时间声誉大增。
随着学徒们渐渐满师,大华舞台也宣告结束。但是在这短暂而辉煌的岁月里,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越剧名角,如尹桂芳、毛佩卿、冯梅卿、林黛英、王玉琴和梁翠鹿,这些名字至今仍令人铭记。我深知,大华舞台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片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