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夏天的日子里,大华舞台悄然诞生,它是一所位于绍兴女子文戏科班。1931年,毛裕璋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在嵊县上东华堂镇的大王庙内开启了这段美丽的篇章。班主王水老,面对24名饱含热情的学徒,他决定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引导。
在当时,由于避免被称为“鹦歌淫戏”,大华舞台以小徽班的身份展开了它的教学之旅。首先教授的是徽戏以及绍兴乱弹,这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一些经典剧目。在教练们——毛头老、竺基焕、王渭云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学员们逐渐掌握了一手好功夫。当时,他们学习的一些基础剧目包括《盗仙草》、《小上坟》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华舞台开始组织演出,首次亮相是在当地的一个庙台上的“串红台”。不久后,他们便踏上了去往绍兴、奉化、镇海、宁波和舟山的地方边演边学。这段旅行对于他们来说既充满挑战又无比宝贵,因为每一次表演都让他们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
然而,当初期选择的话剧未能赢得观众青睐之后,大华舞台决定转向绍兴文戏这一更受欢迎的类型。经过一番努力,最终确定了如《双合桃》、《十美图》、《胡必松》等这些经典剧目的表演阵容。在这个过程中,有冯梅卿担任头肩小生,王玉琴任头肩花旦,而梁翠鹿则是头肩老生的重要角色。
由于大华舞台的学生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手足艺术基础,因此在改行后的表现更加出色,一时间声名远扬。但不幸的是,这场美妙的事业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933年的某个时候,由于学员们都已经完成了两年的学习而离开,大华舞台宣告结束。不过,它留下的遗产却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包括尹桂芳、毛佩卿、冯梅卿、林黛英、高丽珍等越剧界中的巨星。这一切,无疑是大华舞台留给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关于传统与创新交汇点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