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笑谈从1906到1921的小歌班那些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农历正月,南派艺人高炳火、钱景松等应邀潜腊屏五村当地群众的要求,化妆上台表演。几乎同时,北派艺人马潮水与师傅相来炳应余杭陈家庄群众的要求,也装扮起来上台演唱。这种表演形式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小歌班”、“小歌文书班”。从此,艺人们纷纷组织戏班,在不断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演出实践中,在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小歌班从1906年第一次登上舞台到1921年在大上海落地生根,其间共经历了15年时间。这15年的发展又分成两个阶段:由农村转入中、小城镇时期和挺进大上海时期。

由农村转入中、小城镇时期(1906—1916):

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小歌班在嵊县农村蓬勃兴起,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到了1907年,全县共有二三十副专业小歌班。在这一阶段,小歌班逐步丰富了剧目,有些剧目是从原来的落地唱书移植过来的;有些是借鉴了不少的地方戏曲的大型剧目,如新昌高腔、徽班、东阳婺剧、绍兴紫云班、余姚鹦歌班等;他们还根据宣卷、话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成剧本。在演出生活的小戏同时,他们试验古装大戏,以后行当也逐渐齐备,分工较细了。化妆与原来的“清水打扮”相比也有所变化,这一时期奠定了越剧不开脸化妆优良传统。服装完全借用其他剧种,但仍保持着清淡轻便特色。

板式也有慢板、中板快板之分;曲调则有哭调断工调钱塘调十字调等,这基本可以应付一般需要。此后的10年,小歌团为进入大城市准备好了条件。而艺人们也敢于向大上海挺进。

挺进大上海时期(1916—1921):

1917至1919三年间,小歌团著名艺人袁生木魏梅朵马阿顺支金相谢志云陈素娥王永寿马潮水等分别到上海进行演出,但以失败结束。但是,小歌团成员认识到要在上海打开局面必须寻求能为观众接受的心理艺术形式。千方百计,从绍兴、大型京剧吸取养分提高技巧。在音乐服饰化妆语言方面进行改革,将越剧语言掺入了一些白,使得语言既不脱离乡音,又能接受观众。此外,他们还开始尝试更改音乐使其更加接近现代人的口味,最终成功融合并加强自己的表现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如柳青娘 小开门 哭皇天这些曲牌流传至今成为越劇傳統曲牌之一。

经过乐师苦心摸索,还吸收民间曲調,這些变化标志着越劇史上的小戲時期結束與「紹興文戲」時期開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