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程派青衣的第三代领军人物,李海燕以其清丽婉转的嗓音、细腻传神的表演和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在当代京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本文将从她的艺术成就出发,结合其五大经典唱段,为戏迷朋友解读这位程派名家的艺术魅力。
李海燕1964年生于河北山海关,自幼习艺,1980年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承李文敏、佟熙英等名家,系统学习程派艺术。1991年拜入程砚秋义女李世济门下后,她深得程派“声、情、形、韵”精髓,逐渐成长为程派中坚力量。其艺术成就斐然:
1998年以《宝马圆情》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2022年获“国际和平艺术家”称号;
主演《梅妃》《锁麟囊》等经典剧目被收录为“像音像”工程范本。
她的表演既保留程派幽咽婉转的声腔特质,又融入清亮通透的音色,形成“端庄中见灵动,哀怨中含坚韧”的独特风格。
以下精选李海燕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唱段,展现其艺术造诣:
1.《锁麟囊·一霎时》——程派声腔的教科书范本
【剧目背景】《锁麟囊》是程派巅峰之作,讲述富家女薛湘灵因锁麟囊结缘贫女赵守贞,历经富贵浮沉后重获新生的故事。
【唱段亮点】“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是薛湘灵经历灾变后的人生顿悟。李海燕在演唱中,以气若游丝的颤音表现人物悲怆,又以顿挫有力的拖腔展现坚韧内核。其“擞音”处理如泣如诉,将程派“脑后音”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2.《玉堂春·反二黄慢板》——尖团上口的音韵典范
【剧目背景】《玉堂春》中苏三蒙冤入狱,借状纸鸣冤终与王金龙破镜重圆。
【唱段亮点】“听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以反二黄慢板展开,李海燕精准把握尖团字(如“辩”念“bé”、“是”念“shyuē”),通过湖广音四声转换(中州韵1342调值)增强声腔的顿挫感。尾句“破镜重圆”的“镜”字归韵收束,哀而不怨,体现程派“以声塑情”的精髓。
3.《梅妃·反二黄》——古典美学的现代演绎
【剧目背景】唐代梅妃江采苹失宠后于梅园独叹身世,程砚秋1925年创排此剧。
【唱段亮点】“别院中起笙歌因风送听”是梅妃失宠后的核心唱段。李海燕以反二黄唱腔铺陈,通过“断—续—断”的气息控制,将“笙歌”“寒梅”等意象化为悲音。2024年纪念程砚秋诞辰演出中,她更以“惊鸿舞”水袖翻飞配合圆场步,将人物孤傲凄美推向极致。
4.《陈三两爬堂·二黄原板》——叙事性与抒情性的融合
【剧目背景】才女李淑萍卖身葬亲,沦落风尘后智斗。
【唱段亮点】“家住山东在临清”以二黄原板娓娓道来。李海燕在“无奈何头插草标”一句中,用“哭音”强化悲情,又在“恨在我心”的垛板中爆发力度,层次分明地展现人物从哀伤到愤懑的情感递进。其小辙音处理(如“姐”念“ziě”)更显口语化叙事特色。
5.《英台抗婚·南梆子》——程派刚柔并济的典范
【剧目背景】祝英台反抗包办婚姻,以死殉情化蝶。
【唱段亮点】“羞答答假意儿佯装镇静”是祝英台抗婚时的心理独白。李海燕在南梆子板式中融入“柔中带刚”的咬字,如“镇静”二字以重音顿挫表现决绝,又在“梁兄啊”的拖腔中运用“橄榄腔”,展现外柔内刚的人物特质。此段曾获中国戏剧节“主角演员奖”。
李海燕在恪守程派规范的同时,大胆突破:
声腔革新:将梅派清亮音色融入程派幽咽底色,形成“哀而不伤”的新程腔(如《梅妃》的“展鸾笺”);
剧目拓展:创排《杜十娘》《洛水伊人》等新戏,赋予程派现代审美表达;
国际传播:赴俄、法、美等国演出,推动程派艺术走向世界。
李海燕以四十载氍毹耕耘,将程派艺术推向“守正不守旧”的新境界。她的唱段不仅是程派技艺的集大成,更是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戏迷可通过【京剧的天空】公众号(参考资料)关注其最新动态,亦可欣赏“像音像”工程录制的《梅妃》《锁麟囊》等经典,感受程派艺术在新时代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