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展现出郑、洛一带的“高台班”那种激昂的情绪,这些演员开始向省会(开封)靠拢,从而促进了两大唱派之间的交流。1924年至1933年间,一些豫西调的艺术家尝试融入“豫东”的剧团,但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直到1935年,周海水戏班在开封巡演时,才真正地站稳了脚跟,并打开了新的局面。这次成功是经过几个月细致的准备和精心筹划,并且邀请了一批包括张同庆、燕庚、周银聚、翟彦身、常香玉和汤兰香等著名演员组成强大的阵容。此外,从社会环境来看,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发生逆转,大众中产生了悲观情绪和愤慨,他们渴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新流派。这种结合“豫东”的豪迈与热烈,以及“豫西”的深沉与悲壮,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力,而且顺应时代潮流,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事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段时间内两大唱派的融合,为后来的豫剧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