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绎自然之美各时期戏装的样式与特色

在越剧的小歌班初期,男角扮演书生、公子,借鉴生活中的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则借用生活中的彩缎长袍、扎脚裤和黑缎马褂;而扮官宦的也有使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则扮女角,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和花裙等作为演出服装。后来,他们向绍兴大班行头进行租赁,用一担豆腐皮篾篓携带,这就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这些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三件套为主,其样式多源自绍剧和京剧传统。

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由于上海京剧衣箱制的影响,对于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在这期间,一些主要演员拥有自己的专门管束着行头的人,而有些没有经济条件添置行头的人则通过借债来备齐所需。临时有成员生病,那些客串当头牌角色的人则穿上香衣班头上的服装。而一般姓名不上水牌角色的及担任旗牌和龙套角色的人,则穿着堂中行头。这类堂中行头往往由班主或香衣班頭出资租借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越剧舞台上出现了金亮光片服装,这种现象一度风靡一时,使得每个人都显得珠光宝气,每个人的身上都闪耀着光芒。在某些场合,即使是穷书生的角色也会身披满身光片,更有一些丑角在表演古装戏的时候,将清末女子服饰原封不动地搬到舞台上,以致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情形。

1943年春,大来剧场首次举办《雨夜惊梦》,韩义对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进行了设计,并且由老板出资定制。这标志着越剧开始尝试专业化设计。而全面的完整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由于该作品角色既有汉族又有满族,再加上回族,以及帝王将相军士百姓等多样的身份,所以所有角色的服装均由韩义设计。此外,该工作坊还包括了导师审批后的设计图,由 演员自己置办,并且戏院老板根据角色的重要性贴补部分费用附加在包银(工资)中。这是重大的改革,使得越劇設計樣式統一到了導師構思中來。

1956年上海民间越劇团改组成为“新国营”后,戲服统一由公家制作保管。原来的设定都是由负责舞台布景设计师兼职完成,但从1955年起,有了专职设定的艺术家,如上海越劇院陈利华。在1960年,该院还培养出了孙志贤包翠玉张娟娟等一批专职设定师们,他们为发展更现代化更加符合历史背景的一流设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以后,还不断探索新的材料,比如利用新颖产品如光明绒乔其纱轧花纶拷花纹丝网印花等,从而丰富色彩变化并保持传统风格同时增加现代感。此外,还结合古色古香料代替繁复织锦或刺绣,使得整个造型更加精致细腻,同时追求时代感与实用性平衡,为现代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90年代以来,不断创新刺绣技法,如深入淡出的方法跳跃间色反衬法以及剪贴丝网印花技术使得每一次表现在视觉效果方面都能达到新的高度,为我国戏曲文化增添了一份独特之美,也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参考点,让人感到震撼与启迪。一言以蔽之,是因为这些创新无疑提升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与观众沟通更加直接有效,为我们这一千年的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新血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