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绎自然之美各时期戏装样式与特色展现于著名曲目的舞台

在越剧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流,戏装样式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小歌班初期到20年代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再到40年代后期以及50年后的改革,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特色。

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或公子时,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则使用生活中的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而官宦角色则模仿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女角则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并搽“燥粉”,穿着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为演出服装。后来,他们开始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这就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到了20年代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由于上海京剧衣箱制的影响,不同层级演员开始分开穿戴不同的服饰。主要演员穿的是专门设计制作的“行头”,由他们添置或者通过过房娘资助添置,而旁人则不得穿用。此外,有些没有经济条件添置“行头”的主要演员,则通过借债方法来添备。而临时有人生病,让客串当头牌的人物代替,则会穿上“香衣班头”(即专管穿衣、小老板)的服装。

此外,还有所谓的“堂中行头”,由班主或香衣班头出资租借而来。在这些传统背景下,“大”是指专管行头的人,“堂中大衣”是指专管堂中行头的人,其中又分为男角堂和女角堂。在这个时代,对于自己的私房行头,一些主要演员非常重视,当戏班老板聘请新演员的时候,也会考虑他们拥有的私房行頭数量,因此名家们相互竞争炫耀自己的个人品味。

然而,在30年代后半叶至40年代前半叶,越剧舞台上出现了金亮光片服装,使得每个人都想要展示自己最闪耀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一种人人身上珠光宝气,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精致漂亮,但这也产生了一些不伦不类的情况,比如丑角在古装戲時還會直接將清末女子裝束原封不動地帶上舞台,以此來表現一种怪异感。

1943年春,大来剧场表演《雨夜惊梦》期间,由韩义对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饰进行了设计,这标志着越剧服饰设计之始。而全面的完整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由于该剧角色既有汉族、中满回族,又有帝王将相军士百姓,所以为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将所有角色的服饰由韩义设计。这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得越劇風格更加統一,並且與傳統戲曲風格相去甚遠,如朝代設計,以簡化過於繁琐纹样的花纹,更改水袖为宽袍大袖。但後來因為這樣與長袖善舞戲曲風格相悖,便恢复了水袖。在紗線方面,大量使用市场上的成品花布、缎带等做戲服料材,在紋樣方面更改為以简炼集中素净风格为主,以回纹云纹居多。此外還改变了以前传统手工艺方式,即将花纹绣在整件衣服上,而是将图案剪下来,用丝线缝制在衣服上,可以多次使用且保持新鲜感。

60年代以后,更进一步探索新颖产品,如光明绒乔其纱轧花绒烂花乔其绒金丝拷花 线等,以及利用古色古香絲緞取代繡花,這些創新的元素使得越劇更加獨特并影響深远。90年代以来,設計師們對刺繡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加上了深入淡出的技法,以及间色跳跃法等现代刺繡技术,使得每一件衣服都充满了生命力与艺术性。

Similar Posts